民俗采风

台湾游行文化 艺阁艺术

【大纪元12月14日讯】艺阁是一种以搭设人物、布景为主题的戏阁,全名为“诗意艺阁”,相传是由庙宇信徒从泉厦引进台湾,至今约有3百年历史。

刚开始是以木板或塌塌米搭建阁棚,加以布置装饰,并由能歌能弹的南管乐曲艺旦,打扮成历史诗词或小说典故中的各种角色,坐在阁台上,演唱南管乐曲,并由4到8个壮汉扛抬游街,颇受诗人墨客的喜爱。在桃园、大甲、北港、斗六、台南等地,每年庙宇盛会,都会看到艺阁师父所用心制作的艺阁游行。

起源于汉

艺阁,源自于汉代的上元节点灯习俗。根据《佛教大辞典》:“点灯,放夜也。汉明帝时,佛法初东渐,摩腾竺法兰与道士角力胜之,明帝于上元燃灯,以表示佛法大明。后代效之。”此后由于历代仿效,逐渐成为民间习俗,到了唐宋,遂订上元为灯节。

不过“点灯放夜”只是一种静态的展示;唐代开始,民间出现了“山车”和“陆船”的动态表演形式。清朝时,山车和陆船发展成民间迎神庙会的重要游艺阵头,因其外表颇似楼阁,故被称“艺阁”。

日治时期,艺阁多半由艺妓扮演。日本皇太子到台湾游玩时,政府当局曾强迫艺阵游行供皇太子欣赏借此表示欢迎之意,因而曾使艺阁极盛一时。后受战争影响,艺阁一度销声匿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才又再度活跃于民间。

丙寅年(1986) 绕境工作人员合影(右三黄钰珍、右四黄金木)(妙员文化艺术中心提供)

艺阁的型态

艺阁可分“装台阁”及“蜈蚣阁”两种型态,装台阁是在木座上装置楼台亭阁,由孩童扮演历史或戏剧人物,或坐或立于台上;蜈蚣阁则是以多个艺阁串联而成,行进时宛如蜈蚣行走故名。

早期的艺阁是由真人扮演并以人力扛抬,逐渐演变至人力板车承载,另有牛车拖拉或装饰在三轮车上。随着时代进步,增加了铁牛车及马达三轮车的辅助,现由小货车发展成大卡车、大拖车承载,让艺阁装饰既壮观又炫丽。

黄金木老先生及其作品 (妙员文化艺术中心提供)

电动声光阁的始祖--黄木金先生

黄木金生于云林县斗六市,平日喜欢自我创作,一些竹片在他手中,很快的被编织成精巧的畚箕、摇篮以及鸡笼等工艺品。15岁就展现艺术天分,由于对布袋戏的热爱,除了自己缝制戏服及布偶外,更在自家庭院搭起小型的布袋戏台。

民国57年(1968),他首先利用电动花灯材料搭建醮坛,将传统静态只放古董的醮坛,改变成艺阁、电动花灯和传统醮坛合并,首创美轮美奂的现代民俗醮坛。

黄木金一生追求艺术完美,不计一切成本从事创作,作品不但细致典雅,而且亲自亲为,一针一线缝制艺阁衣服、制作成品,其子女在他的调教之下,一个个才艺出众、出类拔萃。

他被同界喻为创作奇才,一生获奖近90次,于先总统蒋公87华诞,台南公园所举办的电动花灯比赛,黄木金再次荣获全省总冠军,获颁“艺冠全省”的贺匾。在他的启发下,台湾地区之艺阁演变成以道具、模型装阁,加上炫丽灯光与劲爆音效,转型为另类的电动声光阁。

黄钰珍饰观音剧照(黄钰珍提供)

一代佳人--黄钰珍

黄钰珍是台湾艺阁大师黄金木先生的幺女,黄木金先生为当代台湾民间四大艺术家之一。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受到艺术熏陶,举手投足间自然地带出独特的气质与韵味,也造就黄钰珍一生无限的艺术成就。

她曾留学意大利学习艺术,回国后致力于艺术创作及幼儿美术教育,才华洋溢、能歌善舞的黄钰珍,经常代表台湾到美国演出大型歌舞剧,自编自导自演,独特的音质流畅在古典与现代中,歌声清新雅韵,深深蕴含着东方人的气质。

黄钰珍获得无数奖牌奖杯(摄影/董憓陵)

黄钰珍个人专辑(摄影/董憓陵)

珍惜传统艺术并赋予新生命

感情路上曾经波澜重重,在几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黄钰珍还是一秉初衷,走上艺术这条不归路,问她为了什么?她说,坚持所应坚持,是希望能将中国古老艺术,如国画、花灯彩绘、花灯制作及美好传统、优雅舞姿流传下去。

因有感于中国古老文化已被现代化的机械器具所取代,而中国传统艺术,所呈现的不只是艺术的表面形式,它具有更深的意义,也只有用中国文化“德”的内涵,才能诠释出舞艺的内在,换言之,传统文化就是“德”的表现!

40年前台湾艺阁最鼎盛时期,由于她父亲投入艺阁工作,让全家人也齐心为台湾的民俗艺术贡献所能。直到父亲过世,往日辉煌绚烂的艺阁作品也被电子花车取而代之。

编导儿童布袋戏至美国演出(黄钰珍提供)

忧心台湾传统文化逐渐没落,黄钰珍志愿将父亲所创作的传统艺术作品传承下去,并成立了文化艺术团,期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或歌或舞或舞台布置、背景绘制……将中华艺术之美,升华为更具生命力的作品,赋予艺术新的生命。她希望能不断的透过中外交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传递到世界各地。◇(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