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好評

央視「報銷」:財政黑洞的萬惡之源

【大紀元12月17日訊】曾在北京住過、或者熟悉北京的朋友們都知道,北京有幾個著名的地下交易集散地:要買假文憑、盜版光碟和軟件,去中關村;要買假護照、假證件,去三里屯;要買假發票,去西直門。

我們央視的工作人員,有事沒事就愛往西直門跑。

幹什麼?那還用問,買假發票去唄!

央視對於假發票的需求量為何如此之大?這要從央視獨特的薪酬方式———「報銷」談起。

大家知道,在中國的黨政機關內部,「報銷」是公務員們、尤其是以「公僕」自居的領導幹部們假公濟私、中飽私囊、私人消費公費化的重要手段。「公僕」們不可能真正做到花多少就報多少、也不可能把錢都花費到了公務上、沒有體制和機構去監督他們的賬目。這早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中國的老百姓對此,早就心照不宣甚至見怪不怪,甚至出現一個清廉老實的官員,反倒成了新聞和津津樂道的談資。

相比於行政機關,一般企事業單位的報銷空間就要小得多,因為你的收入來源,全部或大部份是要靠自己去贏利的,你不可能像政府那樣,白白的去佔有納稅人的資財。你手中是沒有「奶牛」可供搾取的,因為你自己就是「奶牛」。一般來講,除了統一的購銷活動外,企事業工作人員沒有太多的報銷機會和空間。

央視屬於什麼性質?顯然不是政府,而是事業單位,但其報銷體制卻是獨一無二的。說得確切一點,比政府還要「政府」!

央視的收入來源有二:

第一:政府財政撥款。官辦媒體中的龍頭老大嘛,當然坐享很多特權和優惠。央視享受到的政府撥款,其數額到底有多大,普通人根本不知道,甚至無從估算。但可以大體的有個直觀印象:從朝陽區CBD新落成的央視大樓就可見一斑,其天文數字的造價令全國百姓咋舌。這些錢從哪來來?肯定不是靠單純的經營性創收,而是很大一部分來自上級的撥款。是直接間接的從全國納稅人的口袋中盤剝得來的。用這些錢堆積出一個高高在上的壟斷性媒體巨頭。

第二:官商背景下的壟斷性經營。自從2003年實行「製片人負責制」以來,央視搞起了所謂的公司化運營。表面上看,好像已經淡化了官方背景,實現了「政企分開」。其實不然,央視作為中共最有影響了的喉舌部門,其官方背景下的特權,有時是無形可見的,卻享受著獨一無二無人匹敵的資源。反映到經營活動中,這種「老大」優勢,也是無處不在的:企業要發達,就得爭取在央視創下知名度;學者想出名,就得爭取在央視打開觀眾群;文藝工作者想迅速竄紅,就得爭取在央視節目中露臉…………而這背後的成敗取捨,全在金錢交易。

央視龐大的驚人的進帳,造就了其在中國媒體中一家獨大的紅火和暴富,也造就了驚人的浪費與行業內腐敗。常言道:量入為出嘛。央視有這個大筆創收的「本錢」,花錢自然也就大手大腳。瘋狂消費最突出最集中的一個領域,就是工作人員的薪酬發放形式。

央視的職員隊伍很古怪。業內人士編排順口溜說「十個孩子滿地躺,九個沒有親媽養」。說的就是這個親疏有別。原來,央視在人事安排上實行一套金字塔式的等級制度。90%以上的工作人員,都不具備正式的央視編製。職員的身份分為五大類,從內核到最外圍,分為在編、台聘、部聘、組招、臨時工五個等級。越往後待遇越差,安全和穩定性也越沒有保障。

以最低檔次的臨時工為例:沒有基礎工資,沒有工作合同,沒有人身保險(採訪和工作過程中,安全自負生死由命),沒有任免預告。今天下午下班前製片人(一個欄目的負責人,相當於公司經理的權限)看你不順眼,半夜就可能打電話給你,通知你明天不用來上班了,也沒有任何薪酬結算,從此「拜拜」。

這簡直就是非暴力的草菅人命。

於是,在沒有基本工資保障的情況下,所有員工腦子裡都是一個念頭———「計劃外斂財」。「報銷」就成為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其餘的還包括私賣原始資料片、代理廣告權、向被訪者和被訪單位索要錢物等)。

「報銷」的形式和標準,不同頻道間、不同欄目間,差別極大。越大的頻道、越熱點的欄目,財力越雄厚,「報銷」的種類和規模也就越大。

在最有錢的欄目中,員工的一切因公和因私開支,都是可以「報銷」的:車票、機票、電話費、餐飲費、書報費、家居水電費、煤氣費、房租收據、超市購物券、洗浴按摩發票…………換句話說,你只要在這些欄目工作,你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乃至娛樂享受,就全由工作單位給解決了。理論上你不必為個人消費再支付一分錢,還有數量可觀的盈餘。

稍微次點的欄目,就會為員工的報銷數目設置一個相當高的「上限」。比如我曾經呆過的《經濟半小時》欄目,最基層的小記者,剛剛入門的那種,只要有出門採訪任務,當天的餐飲交通費標準就是300元。在這個限度內,花多少都可以報銷掉。花不完的話,也不會退給你錢。試問:在這種公然獎勵奢侈懲罰節儉的體制下,焉有不腐敗之理?其結果必然是浪費成風,人人都在琢磨多花錢的技巧。

最差的欄目,往往是為員工制定一個「經費制」,就是完全機械的以量計酬。無論節目成本高低、質量優劣,每做一個,就可以拿到固定數額的報銷數目(前提是你先把那些車票、機票、電話費、餐飲費、書報費、家居水電費、煤氣費、房租收據、超市購物券、洗浴按摩發票…………等可供報銷的發票拿到製片人跟前)。這樣的結果,除了一如既往的鼓勵「多搞發票」的運動外,還促成了員工一種獨特的「省錢觀」:大伙都競相去做低成本低質量的垃圾節目。我的一位同學,是一個文化類欄目的編導。他們節目組的標準是:一個節目3000元。你去新疆、雲南、廣東這些最遠的地方做節目也是3000元,可能連機票錢都不夠;你就在北京市區做節目,也是3000元,可能除了車票錢和攝像師的報酬外,幾乎不花什麼錢。於是結果可想而知:節目質量越來越下滑,精品越來越少。很多人反映央視的節目不好看,我看這種不公平不合理的薪酬制度,就是最大的禍根之一。

大家可以看得很清楚了:無論窮欄目還是富欄目,員工薪酬的一個核心因素就是———發票。一句話,你的收入有多高,完全取決於你能夠弄來多大數量的可以被報銷掉的發票。

所以,央視人的一個固定思維就是:每天都在掂量和計算「毛髮票收入」和「淨發票收入」。「毛髮票收入」,就是你報銷發票的總量,你從製片人那裡得到的錢數。這些錢裡面,有一部分是你實際消費掉的,比如吃完了玩完了,一共花了多少,然後公家通過報銷替你買了單,沒有掏私人的腰包。去掉這部份之後,就是「淨發票收入」,也就是你實際沒有消費、卻通過報銷發票的方式,得到了實實在在的現金。說白了,就是到處去買發票。

買發票無非兩種途徑:買真發票、買假發票。

毗鄰央視的餐飲一條街上,經常見到有人進門就公然詢問「老闆,有發票嗎?」,這些人都是央視的工作人員。他們直接從各行各業的經營者手中,以相當於發票面值10%的價格,買到自己需要的數額的發票,然後回單位報銷即可。

另外一種,就是直奔西直門而去了。那裡的發票是假的,買賣雙方都心照不宣、各取所需。好處很明顯———價格更低廉:8%甚至7%搞定。

有的朋友可能會替央視員工們擔心:買回來假發票,一旦被領導或財務人員看出來怎麼辦?豈不把自己的錢就砸進去了?這個問題,觀眾大可不必替我們央視人擔心,因為敢於去買假發票的人,從來都是有信心可以安全而順利的報銷掉假發票的人。正所謂有備而無患。

能報銷掉多少發票、甚至能不能把假發票像真發票那樣報銷掉,完全取決於製片人一句話。你在宣傳立場上更加與製片人的要求相吻合、你在工作過程中更加與製片人的偏好相一致、甚至你與製片人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交易………都能保證你報銷掉更多的發票,得到更大的物質收益。

換句話說,央視存在這麼一個收入公式:做事迎合製片人口味——製片人高興——發票多報——收入增加。

你想拿錢更多,那就很簡單也很難:做事迎合製片人口味。在此「迎和」過程中,不知上演了多少醜惡:既有人的私慾的貪婪和墮落,也有個人意志和獨立思維的淪喪。

簡而言之:前者造成了物慾的橫流,後者造成了人格的消亡。這兩點,恰恰是新聞媒體作為「第四種權力」和「無冕之王」的死敵。全世界的媒體都視之如洪水猛獸,中共及其掌控下的媒體,卻對此趨之若婺,公然踐踏全人類的道德底線。

央視及其下屬機構和人員,每年從納稅人和有求於他們的國民那裡,拿走了多少金錢、浪費掉多少財富、侵吞了多少民脂民膏,幾乎難以估量,究其根源,中共刻意扶植和庇護下的「報銷」制度,是最大的一個黑洞。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做任何事情,都必然要考慮一下性價比的問題。中共也不是傻瓜。那麼,中共長期花如此巨大的成本,眷養這麼一個龐大的機構,究竟有何目的呢?請看本系列後續文章———《「政治掛帥」:新時期下的意識形態怪胎》。@(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