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對中出口順差創新高是福是禍

台灣未來的經貿市場競爭狀況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25日訊】(美國之音記者:張永泰2006年12月24日台北報導)台灣2006年對中國大陸的出口額和貿易順差都創下了歷史新高記錄,此外,台灣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也突破了4 成,顯示雙方的經貿關係已經更加緊密。

台灣財政部指出,今年前11個月,台灣對香港和中國的出口總額達到813億美元,出超也達到569.6億美元,雙雙都創下歷年來的新高記錄。

*依存度突破4成*

值得注意的是,單單11月這一個月,台灣對香港和中國的出口總值就創下了80.1億美元的歷年來次高記錄,使得台灣對中國出口的依存度首度突破了4成,顯示台灣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持續走高。

財政部表示,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主要是以電子零組件為主,包括機械及電機設備、基本金屬及其他非金屬製品、還有面板等精密光學儀器。

*中國若出問題 台灣會受殃及*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博士認為,台灣出口過度依賴中國,並不是一個好現象,因為一旦中國的經濟出了問題,對台灣也將造成嚴重的衝擊,

『中國的經濟可能一直蓬勃發展?是否會出現一些跡象?我們以一個指標來看,中國的外匯存底已經破1 兆(指萬億)美元,這其實是非常大的警訊,因為這代表游資非常多,游資可能氾濫,所謂的氾濫就像洪水一樣,流到那裏,哪裏就成災。』

*產業外移堪憂*

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指出,中國不僅成為了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台灣產業逐漸外移到中國的現象也令人憂心,

『留在台灣的產業,有一部份是陳舊的廠房,因為機器設備的折舊都已經折舊光了,所以還繼續生產。一旦機器設備效率不如理想的話,可能就要關廠了,純粹以大陸的生產來替代。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對台灣留下來的企業滿擔憂的。』

台灣經濟研究院的調查也指出,未來3 年,台灣出口的產品將被大陸出口的產品所取代,這些產品包括,金屬基本工業、電腦通信以及視聽電子產品、紡織業以及傢俱等。

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認為,在兩岸經貿不斷深化的過程當中,台灣必需找出重要的『立基』,才能維持競爭優勢:

『台灣的面板廠競爭優勢多少還有一些,DRAM(記憶體)則是政府大量貸款投資,所以企業有一些新的廠設立。可是,真正來說,競爭的情況,市場是滿尖銳的。未來的發展,我們擔心台灣的市場慢慢也會轉移到中國。在這種狀況下,台灣本身如果無法找出取代產業真空的新產品,未來的狀況就滿令人擔心的。』

*改善台灣投資環境*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博士認為,台灣政府仍然在管制企業到中國投資,但是,更應該做的是,改善台灣自身的投資環境,吸引各種資金前來投資:

『比較重要的是把投資環境,生活的環境弄好,要達到某個程度,要發展甚麼產業。不是甚麼產業都要,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要把清楚的資訊給投資者,提供一個公平安全的環境,這才對,而不要把目光都放在要給誰去,不給誰去(中國投資)。』

*以研發維持優勢*

展望未來,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認為,亞洲的生產供應鏈已經成型,台灣已經不可能切斷和中國的經貿關係,為了維持優勢,台灣應該更加重視研發的工作:

『我想台灣在這中間可以扮演的角色,只有好好的把我們在這個生產供應鏈裡面的地位鞏固住,然後在開發一些新方面的產品。台灣的經濟一定要自己站得住腳,才能去談未來的方向,如果完全依賴中國大陸的話,那台灣其他方面的自主權,相對的也都喪失掉了。』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博士指出,中國在經濟逐漸發展之後,包括土地、勞工成本等已經不像以往佔有優勢,加上政策不穩定、出現不少投資糾紛,而台灣擁有穩定的政策和優良的技術勞工,所以投資環境並不輸給中國。

台灣行政院表示,為了改善投資環境,已經推出了多項方案和優惠條件,吸引台商回流,而金融業也將配合政府政策,提供優惠的融資貸款。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