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推測:大禹治水緣於隕石雨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12月4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四日電)中國地震局專家說,現今江蘇北部、山東南部之間的地區,四千多年前曾有黃河古河道通過;導致黃河下游改道的主因是隕石雨,「大禹治水」的歷史典故也緣自於此。

「北京科技報」報導,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研究員王若柏說,專家考證天津沿海地區貝殼堤後發現,黃河在史前最大的一次改道,應發生在距今四千七百年以前。

他說,渤海灣西岸共有四道貝殼堤,這些貝類只能在大江大河入海口處的半鹹水區域生存,一旦黃河改道,就不能適應海洋水質,然後迅速死亡,經過年復一年的海浪沖擊,形成完全由貝殼組成的堤壩。地質學家發現,天津地區最老的貝殼堤距今有四千七百年歷史。

王若柏說,這顯示,原本一直流入渤海的黃河在當時突然發生變化,不再由此進入大海。同時,在江蘇北部沿海地區,也有一些貝殼沙(貝殼堤的一種類型),這些貝殼沙與天津附近貝殼堤的存在時間正好交叉,藉此可得知遠古時期黃河準確的遷徙情況。

他說,距今四千七百年前後是「全新世」降溫最強烈的「小冰期」時代的開始,也是中國和世界許多地區新石器文化先後走向衰落的時代,以及河北中部平原古文化空缺區開始形成的時代。

王若柏表示,根據歷史資料推測,在四千七百到四千八百年前,華北平原可能遭受一次隕石雨的撞擊,截斷黃河入海的河道,迫使黃河改道江蘇北部。

他指出,巨大的撞擊不僅使得黃河改道,引發濤天洪水,還將塵埃拋向空中遮蔽陽光,導致氣溫迅速下降,華北的龍山文化、蘇北的梁楚文化、撞擊點北方的紅山文化都因此無法生存。

王若柏說,這次撞擊嚴重破壞華北平原地理和生態環境,黃河北流的河道也受到破壞,造成河道壅塞,入海口也被截斷,河北平原開始洪水肆虐,黃河下游河道進入極不穩定的時期,這就是女媧補天中描述「水浩洋而不息」的場面。

他表示,古代傳說的研究證實,「大禹治水」就發生在這一時期。當時治理的可能是現今洛陽、鄭州、開封一帶的黃河,大禹將原本從山東西側改道南下的黃河轉向北方,正好符合地質結構的走向,使黃河水有了穩定的河道,狂躁數百年的黃河終於平靜下來。

相關新聞
鄭義:中共制度不改,黃河缺水問題無法解決
黃河邊:哈珀怎樣和中共「過家家」
中國七大水系出現輕重度污染 
黃河蘭州段被污染 紅水綿延1公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