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1+1

鐵質與健康息息相關

【大紀元12月7日訊】疲勞不是病,但可能是疾病的徵兆,此處所指的疲勞表現是指持續一個月以上者,台灣彰化秀傳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王玉祥說,引起持續性疲勞的原因很多,包括肝炎、糖尿病、腎病、甲狀腺疾病、憂鬱症、腫瘤、病毒感染等,但往往被人們所忽略的原因卻是缺鐵性貧血。

鐵主要功能是製造紅血球,另部分供作氨基酸及酵素的成分,故人體鐵質最大宗存在於紅血球,鐵質缺乏即會導致血紅素生成不足,稱為缺鐵性貧血。

人類紅血球生理壽命平均為四個月,人體內的鐵質絕大部分均能循環利用,但若有不尋常的出血現象,如婦女經血周期過頻密或過量,分娩期間因併發症血流量過多,或腸胃道、泌尿道疾病導致慢性血液流失而不自覺,常見的疾病如:痔瘡、腸胃道潰瘍、惡性腫瘤、膀胱炎等,因鐵質的流失導致血液無法再供身體循環利用,終使骨髓無法獲得足夠鐵質而使造血量減少。

王醫師提到腎衰竭尿毒患者易有造血障礙,若加上長期血液透析洗腎,易伴發缺鐵性貧血,若有慢性系統性炎症及維生素A缺乏時,將使人體無法有效動用貯藏鐵以供造血,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

通常足期新生兒體內貯存的鐵足夠出生後四至六個月所需,但早產兒及體重不足的嬰兒存鐵量使用期則會遞減。另外,母乳的鐵質易被嬰兒吸收利用,但一般嬰兒奶粉內的鐵質可被吸收的量卻衹有母乳的四分之一。

素食者雖然可自豆類、深色蔬菜類,或乾果等食物獲得鐵質,但其吸收度易受植物內化學成分所干擾,使腸胃道吸收量不及來自肉類內血色素有機鐵的二分之一,因此素食者亦須慎防缺鐵性貧血的發生。

王玉祥醫師建議當發生缺鐵性貧血時,即須補充鐵質,同時診斷缺鐵病因,治療後四至八周即能矯正臨床貧血現象,故有慢性疲勞的患者不應諱疾忌醫,應速就醫尋病因,以免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文/林維鈞報導◇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