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澎湖春耕防風措施全台僅見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月2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許耀彬澎湖縣二十一日電〉節氣已進「雨水」,澎湖縣鄉野間已見農民春耕畫面。但因為天候仍然不穩,東北季風時而歇止時而狂吹,農作幼苗難以成長,澎湖先民為此流傳下來的簡易防風措施,全台僅見且數量與種類不少,在田壟間蔚為澎湖農業特色景觀。

澎湖縣位於管狀的台灣海峽中段又無高山,冬季直接承受強勁的東北季風與高壓,每年一月至四月仍受東北季風影響,雖然氣候逐漸轉趨穩定中,但仍然會有像氣象俗諺形容的「春天後母面」、「三報二靜」說變就變的氣候特質。因此,東北季風仍然很冷冽,不穩定的氣候間接影響春耕活動,尤其農作幼苗最怕的就是未歇止的東北季風,所以澎湖早期先民留下許多利用現地資源施作防風措施的方法。

王姓老翁表示,他從小從事農耕到現在,每年的初春時節,就得要全家總動員,製作一些防風設施,才能讓農作物幼苗度過寒冷和強風。這些都是早期老一輩流傳下來的方法,至於製作材質也因為現在有了塑膠等材料,所以節省不少人力物力。

王姓老翁說,澎湖原本就比較乾旱,土壤也比較貧瘠〈鹼性土質〉,而初春多少會有雨水,所以大部分都會在新年過後著手翻土播種的作業。不過東北季風仍然很強,所以必須要有適當的防風措施,尤其是瓜果類更需要這項防風措施,幼苗才會長大,夏秋也才會有較好的收穫。

王姓老翁指出,澎湖農業防風除了用珊瑚礁或玄武岩石塊堆砌成擋風牆外,還會利用菅芒〈學名為濱芒或五節芒〉栽種在田邊北側擋風,或利用曬乾的芒草稈編製矮籬笆來擋風,若沒有適當材料,便就地取材以畚箕口垂直插入土中,畚箕底面必需朝北或東北的強風來向,再取土和濕壟貼在直立的畚箕底部,就形成背風的圍壟,待定型以後,再播種於圍壟中,如此剛長出的幼苗便有防風措施。

王姓老翁也表示,現代塑膠材質有很好用,例如黑防風網和透明薄塑膠,都可以用來擋風。尤其利用透明塑膠圈圍作物幼苗,加上頂蓋防風又防寒,就好像在田壟中設置一個個白色透明的「蒙古包」,數量一多當然感覺很好看。

澎湖先民留有許多遺俗,不論是民俗活動或產業衍生出的生活技能,都是經驗與智慧的結晶,尤其這些防風防寒的簡易措施,不論材質如何,都是澎湖特有的農業景觀,不僅全台僅見,也只有這個時節才見得到,製作方法和種類值得有系統地保存下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