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湧 : 地方辦大學不能好大喜功

傅國湧

標籤:

【大紀元3月13日訊】佛山市地屬廣東,由原佛山大學、佛山農牧高等專科學校、佛山職工醫學院、佛山教育學院等多數院校合並而成的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現在分散在四個校區辦學.近日,《佛山日報》等媒體報道,當地政府雄心萬丈,要籌措巨資[首期就達8.25億元]建一個佔地2700畝、統一的新校區,旨在將該校發展成容納1.2萬——2.5萬名全日制學生、研究生的綜合性本科院校。這個消息對於佛山來說無疑是有點令人興奮的。然而對一所大學而言,並不是有了面積大、能容納上萬人的新校區,就一切萬事大吉了,因為它並沒有解決遠比高樓大廈、硬件設施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辦學的思路、理念、方向,這些看起來無足輕重、似乎摸不著邊的東西,其實要比有形的建設更根本,更值得深思。

抗日戰爭時期,江西省新辦了一所中正大學,浙江省在浙南山區新辦了一所英士大學。當時已輾轉西遷到貴州遵義的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不光是有成就的科學家,在辦大學上也有許多真知灼見,他在1940年的日記中對這兩所大學的辦學方式有所議論。他批評中正大學隻“辦工、農而無文理,實不大合理”。在他看來,“大學因為能包涵萬流,所以成其為大。”他也批評英士大學“專設醫、工、農三學院而無文、理,何能望其辦好”,“大學雖分設各學院,而實為一整個之機體,彼此息息相關,不宜自分畛域。”那個時候,綜合性大學很少,一所大學缺少文理等基礎性的學院,誠然是一個缺失,大學比較不是追求短、平、快、能夠產生立竿見影效果的職業養成所,某種行業合格技工的訓練場,在細分的專業之外,大學自有更高的目的在。竺可楨先生是就大學的基本理念所作的判斷,當然沒有錯。我們現在的問題是,每個地區是不是都有必要辦一所綜合性大學?求全求大的背後是不是有一種好大喜功乃至搞政績工程的傾向?

無知的官僚往往有個誤區,以為大學之所謂大就是高樓大廈之大、佔地面積之大、招生規模之大。其實,衡量一所大學是否辦得成功,不同的大學可以有不同的衡量標准,不能把衡量北大、清華的標準生搬硬套到所有地方性的院校頭上,更沒有必要一個勁在硬件建設上鋪張,追求擴大化。我記得2005年上半年在瀋陽舉行過一次國際大學校長論壇,來自世界各國的許多大學校長有一個基本共識,那就是大學並不是越大越好,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個性,辦出自己的特色來。日本東京農工大學的校長說,一所大學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有自己的與眾不同之處,也就是要有自己的個性。他們將農學與工學很好地結合起來,在研究如何應對人類面臨的威脅這個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環境污染問題、能源問題、地球變暖問題、糧食問題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優勢。日本東京農工大學之所以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受人尊重的大學靠的就是其鮮明的專業特色,而不是在規模上文章。在參加那次論壇的國外知名大學當中,不乏這樣的非綜合性院校。

佛山市地方經濟發達,有不少有名的專業鎮,南莊、石灣的陶瓷,鹽步鎮的童裝,九江的五金,等等。如果在普及文、理基礎學科之外,針對這些行業設置有特色的專業,往高、精、尖的方向提升自己,或許會形成強有力的專業優勢。 什麼樣的大學才是好的大學, 毫無疑問,有個性、有特色的大學也是好大學,實在沒有必要將所有高校都變成 綜合性大學,既然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歷史、自己的優勢和自己的定位,更應該從實際出發,致力於發揮自己的長處,而是扎扎實實,發展自己的特色,朝著最合適自己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在求大、求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支配下,盲目追求“升級”、擴大,這對一所學校的長遠發展未必是一件好事。對於相對薄弱的地方大學,要想成為真正有影響的大學靠的首先不是大,而是自己的個性和特色來,好大喜功要不得。@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傅國湧:從博士生論文質量的下降說起
傅國湧  : “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傅國湧:無題
傅國湧:向活在新聞史中的「冰點」致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