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危機十週年 兩岸關係尋求動態平衡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3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季寬台北特稿)今年三月,是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爆發十週年,也是台灣直選總統十週年。回顧十年來的兩岸關係,一言以蔽之,政治漸行漸遠,經濟日益密切。兩岸關係在政治與經濟的交錯作用中,承受複雜的考驗,尋求動態的平衡。

十年的光陰,使許多問題都已撥雲見日;展望未來,還有更多問題需要解決。兩岸關係能否平順發展,還要看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如何形塑自我,崛起的中國如何改變專制的屬性,美、中、台如何處理三邊的互動。

一九九六年,台灣首次總統直選,對兩岸關係影響深長久遠,它標誌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政策,由那一個黨、那一些人說了算的日子已經過去,兩岸關係從此必須服從台灣民意。

民意可能如流水,也可能如磐石。在統一和獨立兩個極端對立的選項之間,台灣人民其實始終期望維持和平穩定繁榮的現狀,同時掌握自主命運的尊嚴。

然則,北京當局無法脫離國共內戰思維,十年來,不斷操作一個中國原則「內外有別」的手法,在兩岸間放大民族主義訴求,在國際間唯北京獨尊,希冀借由以民逼官、以商促政、以武迫統,使兩岸關係為中共永久執政、中國崛起而服務。

因此,北京當局先是在一九九五年推出「江八點」,以「一個中國原則」為兩岸關係定調。

繼而,在一九九五年六月李登輝總統赴美國康乃爾大學訪問後,單方面中斷兩岸商談,分別於當年七、八月和一九九六年三月,在東海與台海試射飛彈,挑起危機。

再於二零零五三月年制定「反分裂國家法」,賦予對台動武法源。

並由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提出「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四點意見」 (胡四點),表明「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絕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絕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絕不改變,反對台獨分裂活動絕不妥協。」

其間,李登輝和陳水扁總統分別提出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建立和平穩定互動架構等,北京或惡言相向,或故意漠視,致使兩岸政治氣溫直線下降,寒氣逼人。

與政治冷感相對,兩岸經貿關係十年來一路走揚,迭創高潮。

數字說明一切,綜合經濟部國貿局、投審會和陸委會經濟處統計,一九九六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一百九十一億四千八百萬美元,進口三十億五千九百萬美元,核准赴中國大陸投資十二億兩千九百萬美元,民間小額匯款三億七千八百萬美元。進出口貿易,台灣順差約一百六十億八千九百萬美元。

而到了二零零五年,僅一至十一月,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就達到四百二十二億九千兩百萬美元,進口一百六十二億四千八百萬美元,核准赴中國大陸投資五十六億兩千四百萬美元,民間小額匯款二十二億五千一百萬美元。進出口貿易,台灣順差兩百六十億零八百萬美元。

前後十年相比,二零零五年前十一個月,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比一九九六年增加了兩百三十一億五千萬美元,進口增加了一百三十億美元,順差增加了近一百億美元。

這十年,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只有二零零一年的成長為負百分之八,其他年份多為兩位數增長,進口也只有一九九六年和二零零一年是負個位數,其他年份成長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五十二不等。

總計這十年來,台灣經核准赴中國大陸投資達四百二十七億四千四百多萬美元。

不僅於此,據行政院陸委會主委吳釗燮今年二月十一日指出,台灣資金流向中國大陸,官方掌握的數字是五百億美元,海基會彙整的是一千五百億美元,民間機構調查則高達兩千八百億美元,可見「錢進中國」近七成經非法管道。

龐大的資金流動,說明兩岸經貿關係的熱絡。

對於風雲變幻的台海關係,國際關切十年來迄未停止,且有日益重視的趨勢。

美國是影響兩岸關係的最重要國際力量。九五年、九六年台海危機,美國出動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清楚畫出了紅線。

而後台灣總統直選、中國崛起等一連串主客觀環境變化,美國的台海兩岸政策日益浮現,其中包括: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和平解決兩岸分歧、信守台灣關係法、肯定台灣民主成就、不支持台灣獨立、反對兩岸單方面改變現狀、使中國成為負責任國際體系成員等。

簡言之,美國的兩岸政策,旨在維護亞太和平,確保美國在此一地區利益,「不統、不獨、不武」。不可否認,這對穩定台海局勢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此外,在中國制定「反分裂國家法」之後,包括俄羅斯、日本、歐盟,或者呼籲北京和平解決兩岸爭端,或者反對任何使用武力行為,顯示國際社會對兩岸關係及台海和平的關注。

十年來,兩岸關係在政治與經濟、內部與外部的交織因素中裂解、重整,獲得動態中的平衡。對於未來的兩岸關係,既不必一味悲觀,也無需盲目樂觀。

因為,如果只看到兩岸政治僵局就悲觀的話,那麼如何理解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兩岸成功推動新年包機?如果只把玩兩岸高漲的經貿數字的話,又如何看待中國在發展與東協自貿區中邊緣化台灣?

其實,太多確定以及不確定的意圖,使未來的兩岸關係,既現光亮又蒙著迷霧。

台灣確定不能接受被中國矮化,中國確定不能接受台灣獨立,台灣及美國確定不能接受中國對台動武,美中台三方確定要從經貿往來中獲利。這些,構成兩岸關係的支架。

但是崛起的中國,在九六年掀起台海危機,並部署大量瞄準台灣的飛彈,使得「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絕不放棄」成為擺在刀子前面的笑臉;北京致力拉攏台灣在野黨,拒絕與執政黨對話,使得「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絕不改變」好像只是支解台灣社會的宣言。

至於美中台三邊關係,美國不確定中國崛起後是否會向外擴張,中國不確定台灣人民自決會發展到什麼程度,台灣不確定與中國的交往會不會弱化自身的力量,在在都鏽蝕著兩岸關係。

面對這些確定與不確定因素,評估兩岸關係何去何從,似乎只能回到人類文明發展的古老命題:引領風騷的時代人物,需要具備洞察的能力,才能開出福國利民的道路。

不過,作為歷史主體的人民,也要把握自己的角色,兩岸關係才能注入積極的、正常化的因子。

相關新聞
【說唱藝術 】 「快板」淺說三
李家同:兩岸競爭,別輸了國際觀和創意
王金平:兩岸互動維護主權  促簽署和平協定
王金平:2008新憲 還沒看到任何內涵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