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相

【風雲人物】以民意為師的子產

【大紀元4月29日訊】子產是春秋時代鄭國人,他輔佐國君二十年間,不但對經濟、政治和文化進行一系列的改革,而且他為人仁厚,時常濟貧救危,故俠名遠播,深受百姓的愛戴。

不忍為口慾而殺生

有一回,有人送來幾條活魚,這些魚的肉質細膩,被老饕視為珍品。子產接到贈予後,喚來僕人說:「你把這些魚,拿到院子裡的魚池飼養。」僕人回答說:「大人,這是客人送給您食用的珍品,如果放在魚池中飼養,換了水土後,肉質會變粗劣,吃起來就沒有那麼美味了。」子產笑道:「為了自己的口腹之慾,把魚活活的殺死,我於心不忍啊!」

開創成文法之先河

過去由於奴僕屬於貴族的私人財產,故僕人的行為是否犯罪、要不要處罰或刑度的輕重等,全憑貴族個人好惡而臨時決定,這叫作「刑不可知、威不可測」。子產為了推翻這種不合理的作法,就把成文法鑄在鐵鼎上公諸於世,使人的行為有法可依,這叫做「鑄刑書」。

「鑄刑書」是劃時代的大事,此舉不但在鄭國貴族中引起極大的震撼,就是鄰國貴族們也怕自己的利益受到衝擊,因此都激烈的表示反對。這些人中以晉國的貴族叔向為代表,叔向給子產寫了一封信,信中對鑄刑書一事表示無法理解,他說下人一旦知道法律的具體內容,就會依法與主人抗爭。如此的話,尊卑貴賤的等級,就蕩然無存了。信的最後,他警告說:「國將亡,必多制。」子產雖然承受內外的巨大壓力,但為了正義與公理,他仍排除萬難,堅定地推動此一政策。

子產所鑄的刑書是我國第一部公開的成文法,也是奴隸制度邁向封建制度的一項重大變革。實施一段時日後,各國紛紛效法,就是叔向所在的晉國,也擋不住潮流的趨勢,最後也鑄了刑書。

除了鑄刑書之外,對內方面,他編制戶口、限制貴族勢力、推動稅賦改革,而且為了發展農業,也重新劃分土地和溝洫;對外方面,他以靈活、不卑不亢的外交政策,有效改善了當時鄭國不利的局面。

以民意為師

鄭國人經常聚集在鄉間學校內議論國政。有人對子產說:「百姓喜歡聚集在學校裡議論國家大事,這樣容易滋生事端,也會干擾國政,何不把鄉校廢除了呢?」子產說:「我只聽說施政符合民意可以減少民怨,沒有聽說用高壓手段能減少民怨的。何況百姓農暇之餘,評論施政的好壞,我認為這也很好啊!聽到他們所稱讚的,我們就認真的去做;聽到他們所厭惡的,我們就認真的去改善,因此百姓像我們的老師一樣,可以經常糾正我們的過失,為何不感謝他們,反而要廢掉鄉校呢?」

孔子聽到這話以後說:「照這些話看來,如果有人說子產不仁,我是不會相信的。」@*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