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三峽工程危害之一 ——淤積

張輝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5月29日訊】所謂的工程本身(Infrastructure)包括大壩的全部工程,以及對上游庫區及下游洩流河槽進行保護的必要工程,還包括保護上游和下游環境所必須的工程。修建三峽大壩的目的是防洪、水力發電、改善航運、附帶供水灌溉,但其根本是治河工程。治河有四大基本方法,即蓄(攔河蓄水)、塞(築堤防洪)、浚(浚深河槽)、疏(溢洪疏流),修建三峽大壩屬第一種方法。

攔河壩工程的基礎學科是土木工程中的建築結構和水力學,水利工程規劃涉及治河原理,其基礎學科則是水文學。水文學始於1930年,是適應研究水資源利用和洪水定量的要求而發展起來的,其基礎是水文地理學(包括水文氣象學、水文地貌學和水文地質學)和水文計算學。中國管理水利工程的決策者中,很多人習慣於從單純土木工程的觀點來看待洪水控制和治河方法,他們不懂水文學卻輕視或排斥水文研究的結論。

三峽建壩工程本身對庫區河床,地質構造,生態環境有嚴重危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淤積,2地質災難,3污染,4生態破壞,5人權狀況(施工者本身和移民)。

I 淤積:
水庫,實際上就是一隻巨碗般的大容器,不同的是,水庫的碗邊絕大部份是天然的山體,只有最下游豁口一小段是人工建築物。修建水庫第一要認真研究的是水文資料。其中流域攜帶的泥沙,礫卵石,懸浮物及溶解物質的詳細資料又是重點中之重點。蓄水後,固體物質沉澱下來,會不會把水庫淤滿?會不會形成污染這是個世界級的難題。黃河三門峽水庫就曾因泥沙問題幾近淤廢,不到兩年即出現:潼關淤積、西安水患、移民災難等,而且貽患至今。

流域內的治河規劃必然受到流域地質地貌條件的制約。長江上游大面積地層的巖基由頁岩和沙巖組成,前者風化後成泥、後者風化後成沙,它們在暴雨後被地面逕流沖刷到江中成為懸沙。兩億年前,大片巖基又被礫卵石全面覆蓋,礫卵石舖滿了山頭和大小溪溝。此後,雨水年復一年地陸續把礫卵石衝入江中,成為床沙,即河床料。河床料作為河床演變的主體,是治河的對象。僅以長江的支流岷江為例,其集水面積僅23,000平方公里,在都江堰地段實測的礫卵石年輸移量就有200萬噸之多。眾所周知,整個四川盆地都是沖刷性、減坡型地形,泥沙和卵石的年輸移統計量是從上游向下游沿程遞增的,而且宜昌的長江流域面積達一百萬平方公里,是岷江流域的40多倍。在四川盆地的長江上游段,河中運移的卵石如拳頭大小,直徑約40厘米,而在其下游的合川灘地上,卵石卻大得像兩隻手掌合起來那樣(50x100x30立方厘米),為甚麼下游的卵石反而比上游大呢?其原因在於地質變化,原來,兩億年前長江是由東向西流向地中海的,直到青藏高原被抬高後,長江才反過來成為今日的由西向東出海。這在長江專刊上有詳盡的敘述。因此,在重慶至三峽段的河道中,卵石的體積可能比在上游河道還要大很多,其危害也會相當嚴重。如此龐大的卵石堆積量,恐怕很難在枯水期挖淨,所以,因卵石不斷堆積而造成上游洪水氾濫成災。

四川盆地和金沙江流域廣袤達百萬平方公里,人口約一億,全流域舖滿卵石,卵石上的沖積土壤厚不及一米,卵石輸移率和輸移量都很大,而又難以挖除。1981年7月四川洪水一次衝入長江干流的卵石即達二億噸。所以,按照水文地貌學的常識判斷,即可知道在長江中游斷然不可修高壩攔江,此乃定論。面對這一問題,支持修建三峽工程的人們抱著一個幻想,即三峽高壩蓄水後或許不至於造成堆石壩而釀成災害。我們可以看一下1983年7月長江的大支流漢水在陝西安康造成的洪災,這是一個足可警示世人的先例。

漢水南岸的安康縣地勢低窪,其下游約200公里為丹江口水庫。1969年丹江口水庫完工後,安康以下的河槽就被卵石逐漸淤高。安康下游石梯一帶有一峽谷直壁,寬僅150至200米,峽谷既窄,河床又已淤高,則洪水到來時,水位自然會抬高。1983年7月,漢水安康段的洪水量並未達歷史最高水平,但漢水的水位漲勢卻異常兇猛。恰在此時,上游的石泉水庫蓄水過量,不得不開閘放水,進一步抬高了漢水安康段的水位。結果,在極短時間內漢水安康段的水位就上漲了19.4米,高出安康城堤約1.5米,從7月31日18時開始,洪水破城而入,2個小時內就淹沒全城,許多住在一樓的人爬上三樓、四樓,但仍被沒頂淹死。據災後向當地查詢,謂此次洪災使民眾淹死達數千人。

在天然狀態下,壩址處的平均年輸沙量為5.3億t(懸移質泥沙),沙質推移質704萬t,卵石推移質為75.7萬t(葛洲壩建庫前)。水庫運行10年,僅涪陵城區長江從龜門關至苦竹沱河段(長約8.055km)的泥沙總量為2066.3萬m3,單位河長的泥沙淤積量為256.52萬m3/km。原來年年排出夔門的礫卵石將排不出去,將使金沙江和四川境內長江上游河槽中的礫卵石和部份懸沙在長江重慶段沉積下來,形成水下堆石壩,可能10年內就堵塞重慶港。不僅會縮短水庫使用壽命,而且可能影響長江「黃金水道」的通暢。

響河床演變關鍵的造床質是礫卵石,修壩後,並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沒江津、合川一帶城鎮,危及數十萬人口的安全。安康以上的漢水流域面積僅38,700平方公里,已修有四個大壩,似乎可以攔住大部卵石和泥沙,唯因下游丹江口大壩和石梯峽谷之阻,使卵石沉積河槽,從而抬高洪水水位釀成災害。可以想像得到,長江三峽建壩後,重慶段可能遭到的洪災將數十倍於1983年7月底陝西安康漢水氾濫造成的慘絕人寰之災情。葛洲壩建成後三峽壩址水位已經抬高20米,淤積平均8米,最厚18米。

有人又提出了妙計,認為可以在各大支流的源頭築壩攔住卵石,不讓卵石出谷,這樣,重慶段就不會出現水下堆石壩了。僅金沙江下游(攀枝花至宜賓段)將建設四座大壩,從上至下的梯級依次為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和向家壩。目前已列入三峽總公司10年開發項目。孰不知,整個金沙江流域和四川盆地的地表全面地舖滿了礫卵石,只要有暴雨,它們就會在河槽裡被沖成礫卵石河床料,只在河流的源頭築壩擋石是無效的。另外,頁岩、沙巖化成的懸沙也會在重慶港沉積下來,相助堆石壩之堆高。真可謂:「節節攔堵,節節堆積」–中國未來的災難在四川。(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王維洛:木桶理論和三峽大壩的完工
德國人眼裡的三峽
三峽大壩澆築好 爭議仍不少
胡溫不出席三峽大壩建成慶典的原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