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新竹風城論壇探討都市行人環境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張羽良/新竹報導) 日籍旅客中村先生來台長住對台灣環境,尤其行路環境不佳的抱怨引起各界重視,然而事實上全台灣目前除了台北、高雄之外,各縣市的行人環境普遍不佳,是亟待改善的問題。全國第一個關注改善都市行人環境的新竹行人優先協會,昨日上午假新竹市風城願景館舉行論壇,探討行人環境改造的方向和契機。

新竹行人優先協會理事長陳昌居表示,新竹市的行人環境不理想已是老問題,除了缺乏人行道、騎樓高低不平之外,人行道與騎樓被違規佔用的情形也很嚴重,行人在都市裡隨時得與車爭道,讓生命遭受很大威脅。

陳昌居說,鑑於行人路權長期受到漠視,不僅政府未積極改善行走環境,人民也不知道如何爭取相關的權益,以致問題每況愈下。本次論壇特別邀請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副教授趙家麟,就都市行人環境改造提出具體可行的方向。

趙家麟表示改善行人環境應先考量居民的生活方式與需求,並重新檢視都市裡不同等級的道路有那些阻礙行人通行的不利因素,再尋求解決之道,如此才能建構一個連續而完整的行人網絡,讓行人在都市裡可以暢行無阻。

趙家麟曾在93-94年進行新竹市行人與腳踏車交通事故調查,發現百分之90以上的行人交通事故都發生在寬度超過15公尺的大馬路。他強調,城市裡的主幹線對外地人很重要,因為外地人對環境不熟,不會走進巷弄裡,通常都沿較寬的主要馬路前進,因此,從主幹線著手改善行人環境是建構城市步行環境的第一步。

除了改造主幹道之外,人們平日主要的活動範圍以生活街區為主,因此社區巷弄可以視為住家空間的延伸,具有休閒、安全的特質,不但可以讓老人家散步、孩子們玩耍,也可以安全地走路上下學。

趙家麟指出,生活街區的觀念在歐洲已發展2、30年,當地的學者專家提出「Home Zone」(這是我們的家)的觀念與主張,並據此發展出許多重要的規範與手法,包括設置路障、車阻、將道路變得彎曲,讓汽機車的速度降到15-20公里以下。他強調,改善行人環境並不是要將車子趕出街道,而是將車輛與行人的空間重新檢討,並做合理的分配。

趙家麟說,現在是行人站起來為自己爭取權益的時刻,而政府部門與民意代表也應該將改善行人環境列為最優先的施政工作。◇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