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分析中國能源政策的外交影響

人氣 1

【大紀元6月17日訊】(美國之音記者:莉雅2006年6月16日華盛頓報導) 中國近年來在海外積極獲得能源資源來滿足日益增加的需求,引起了國際上的不安。人們擔心這會導致中國和其他國家出現衝突。

不過,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中國問題專家認為,中國的能源外交只是中國多元外交政策的一個方面,中國和西方國家爆發資源戰的可能性不大。

中國在全球找能源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加劇了對能源的需求,導致中國從一個石油出口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

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中國在最近幾年開始在全球範圍尋找能源來源。

北京在伊朗、蘇丹等被西方看作是有問題的國家進行能源投資以及購買能源資產的舉動引起了一些人的不安。

中國購買資產石油威脅他國利益?

一些分析人士甚至認為,中國的石油公司在海外購買所謂的資產石油從而鎖住石油供應的做法是對其他國家利益的威脅。

中國這種咄咄逼人的能源外交看起來與中國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相矛盾。中國的外交政策遵循的是與大國發展良好的關係以及維持地區和國際環境的穩定。

如何看待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方面呢?中國的能源需求是否成為中國外交政策的推動力量?它是否使中國的外交政策發生改變?

鄧特抗:能源安全只是一個方面

華盛頓著名的智囊機構布魯金斯學會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的訪問研究員、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鄧特抗(James Tang)博士日前在布魯金斯學會舉行的研討會上闡述了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他認為,能源安全只是中國外交政策中的一個方面。

他說:“在能源成為胡錦濤領導下的中國外交政策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的同時,中國的能源安全需求對國際關係的影響只是一個方面,需要在中國多方面的外交政策考慮以及相互競爭的政策政治下加以分析。”

鄧特抗指出,胡錦濤在掌權以來展開了相對低調但是積極的外交攻勢,遍訪了包括非洲在內的五大洲,但是這些外交舉動都含有能源的因素,但是並不是單純的能源外交,而是有其更為廣泛的利益考慮。

鄧特抗:中國不會與西方爆發能源戰

基於對胡錦濤掌權以來的中國能源策略和外交政策的分析,鄧特抗說:

“在胡錦濤時代,中國的確在能源上有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對中國的外交政策造成影響。

“但是,中國在全球的擴展並不完全是為了在全球確保能源供應,而是與中國整體的經濟發展以及政治立場相一致的。結果,在北京加深對世界不同地區事務的參與的同時,中國的外交政策議題也變得更加複雜。”

他說,能源問題影響了中國在國際上的行為,但是並沒有改變中國的外交政策。

鄧特抗還認為,中國與西方國家爆發能源戰的可能性不大。

對於中美兩個大國來說,鄧特抗認為,兩國領導人應該以負責任的態度處理能源安全問題,促進雙方在建立多邊能源安全體系、鼓勵節能以及有利於環境的技術和做法方面合作,從而避免使雙方爆發能源戰的說法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國大學入學考試
胡錦濤會見艾馬丹加  討論伊朗核問題
中國西安數百居民堵路  抗議斷水四天
港府兩天收到28宗不明肺炎呈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