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大橋的流金歲月

百年大橋專題報導

人氣 61
標籤:

【大紀元7月6日訊】(大紀元記者董憓陵/雲林報導)

西螺大橋

(螺陽文教基金會提供)

在清末民初,西螺鎮的繁榮街景遠勝於彰化員林,由居住人口數統計,西螺當時在在中部僅次於鹿港的重要鄉鎮。直至清末,因民風保守,拒絕縱貫鐵路架設,所以錯失一次經濟發展期。在日據時代,終於因為西螺大橋的建設,一躍為全台重要交通樞紐地位。

西螺位於濁水溪下游,它的興衰起落和濁水溪有著密切的關係。濁水溪長一七六公里,水源從中央山脈奔流而下,河道歷經數度變遷。日治時代,施行水利防洪計劃,堵塞北斗、虎尾兩溪,西螺溪遂一躍而成為濁水溪主流,西螺四千公頃的農地都依賴濁水溪的溪水灌溉,也因此成為農產豐饒的「嘉南穀倉」。

三百多年來,濁水溪不但是西螺世代居民安身立命的泉源,同時也是西螺鎮昌榮的動力。1998年濁水溪上游的集集攬河堰完工後,上游的溪水被收集至特定區域,致使下游溪水驟減,現在濁水溪河床已難再見洶湧溪水,然而歷史在此留下的足跡,也使得西螺鎮各項工藝流傳至今。

西螺大橋位於濁水溪下游,橫跨雲林西螺及彰化溪州,是第一座橫跨雲林及彰化兩縣的大橋。建橋前的濁水溪水域幅員廣大,水流錯綜複雜深淺難測,是當時南北交通的一大障礙。早期只能以步行涉溪或是搭乘竹筏兩種方式通行。

(螺陽文教基金會提供)

此橋橋墩共32座,由日治之台灣總督府於昭和十三年(1938)3月動工,昭和十五年(1940)3月完工,歷時3年。於1952年再度復工, 當年12月25日正式竣工,並在1953年1月28日舉辦通車典禮。這在台灣交通史上是一大壯舉,西螺大橋完成台灣南北縱貫連成一線的最後一塊拼圖。

橋面全長1939公尺,橋寬7.32公尺,是當時全台最長的橋梁,也是遠東第一,世界第二大橋。早期橋面上還舖設鐵軌供火車通行,此火車兼具載運旅客及甘蔗運輸雙重用途。西螺大橋的保存不僅記載著一段時空歷史,也為當時的橋樑建築及營造方法留下重要的歷史見證。

(大紀元記者董憓陵攝影)

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

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從2000年由螺陽文教基金會創辦至今已邁入第7年。當初螺陽文教基金會有感於西螺大橋將被公路單位以保養經費過於龐大為由,而任其自然毀損。螺陽文教基金會提出了保護大橋的議題,希望藉由活動來喚起鎮民對大橋的重視及尋求轉型的可能。

連續幾年活動,延伸出西螺大橋觀光文化園區的藍圖。大橋頭東側的惡臭環境已獲改善,更增加二公頃多的休閒公園空間,今年度期待已久的大橋燈光設計亦將展現,螺陽文教基金會經過不斷的努力,堅持理念共同營造理想的家園!今年度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活動即將在暑假展開,自7月7日~16日,每日下午5點開始~11點,希望全台民眾一起來一趟西螺,享受走大橋,賞月娘,玩藝術的時光隧道。

(大紀元記者董憓陵攝影)

 

(大紀元記者董憓陵攝影)

 

(大紀元記者董憓陵攝影)

 

(大紀元記者董憓陵攝影)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品嚐米鄉好風景  西螺小鎮邊逛邊吃
扁緊縮兩岸政策 馬英九籲請別賭氣
雲林行動縣政府開往西螺  將推五龍計畫
西螺大橋車禍頻傳民眾質疑伸縮縫過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