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長廊

漁夫阿公畫漁史

素人畫家劉生根的繪畫世界

告別專業的捕漁領域,劉生根在繪畫世界裡找到了生命中的春天,他用畫筆記錄50年的捕魚歷史,每一幅畫皆蘊涵著一段漁夫的動人故事。

記憶猶新的捕魚生涯

劉生根用彩色石子排列組合的魚類造型創作

1933年,劉生根出生於宜蘭縣的北方澳,後因北方澳改建為軍港,1974年舉家遷居南方澳。日據時代只讀到小學三年級即因戰爭而輟學,13歲時開始學習捕魚,50年的捕魚生涯,歷經過南方澳漁業蓬勃發展的時期,當時各種漁業興盛,他從學徒到船長,經歷多種漁業捕撈,累積了各種捕魚經驗,幾乎嘗試過各種捕魚的方法。

劉生根畢生以近海漁撈為業。憶起往事,他記憶猶新:「捕魚就像種田一樣,不同的季節盛產不同的魚類。烏魚在每年冬天,由南迴游至台灣西部海邊,漁民們相偕討海採『黑金』,歲歲來台灣的『烏魚』,成為冬季魚撈的重頭戲;農曆5、6月時,漁民們則聚集到澎湖捕烏賊。」鏢旗魚、捕飛魚、撈珊瑚、牽罟、”噫蔬]等各種捕魚的景象,也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腦海中。

以前的捕魚作業,因為儀器尚未普及,漁夫們捕魚全靠紮實的基本功,捕魚方法在經驗的累積中不斷地改進。然而由於漁業的歷史演進,南方澳漁港從日據時代至今,八十幾年當中,一些捕魚作業已漸次地被淘汰,其古老的漁法也因為紀錄的不足而漸漸消失。

藝術特質的萌芽展現

走訪劉生根的工作室,發現其住家前面的北濱公園裡,擺放著多幅以小石子為素材的各種魚類造型創作,件件活靈活現。劉生根告訴我們:「我當初心想:『既然是公園,就應該布置些可供參觀的東西。』於是和老友們到海邊撿拾不同顏色的小石子,黏在水泥板上,排列組合出各種魚類的圖案。」他的藝術特質自此開始萌芽、展現。

因緣際會,劉生根70歲的那一年(2003年),南方澳在地的文史工作者廖大慶,發現他美術創作的天分,鼓勵他以繪畫來呈現記憶中的捕魚歲月。從初期的魚類彩繪至海上漁民的作業繪畫,劉生根發展出無限的創作潛力,一幕幕討海的生活記憶,化為一幅幅生動的畫作。

每天清晨,當別人外出運動時,劉生根已攤開畫紙,認真地開始作畫。他先用鉛筆畫出草圖,再描繪、用水彩上色。已失落的台灣早期捕魚作業及方法、記憶中的捕魚生涯,在他的筆下,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

劉生根興高采烈地說:「退休後沒有事做,以前一看電視,就會打瞌睡。現在一拿起畫筆就覺得心情很輕鬆、頭腦很清晰,時間過得很快。我很喜歡畫畫,有時想到一些事,就趕快畫下來,以免忘記。」在繪畫世界裡,他找到了生命中的春天。

繪畫漁夫的精采故事

劉生根的畫作淳樸、寫實,呈現出純真的情懷,畫中的每個人物扮演著其特殊意義的角色,每一幅畫各自訴說著一個精采的故事……

「鏢旗魚」——站在鏢頭上的頭手,正等待二手的指揮,準備擲出鏢槍鏢旗魚,三手則在旁邊等著把鏢中的旗魚拉上船。

劉生根的繪畫創作-鏢旗魚

「30年代漁撈」——大魚要吃小魚,小魚就會擠成一堆,漁夫趕快撈起近處看得清楚的小魚。遠方的魚兒,則以海鳥為目標,看到海鳥在空中盤旋,就知道該處有魚。

劉生根的繪畫創作-30年代漁撈

「”噫蔬]」——鰻苗盛產的季節,漁民聚集在海灘上”噫蔬],熱鬧異常。

劉生根的繪畫創作-_魚苗

「新船下水」——新船下水典禮,民眾等著搶接船上丟下的包子、糖果。

劉生根的繪畫創作-新船下水

「釣槽仔」——漁船載著竹筏與漁夫到外海捕魚,到達漁產地後,沿途逐一放下每個漁夫,讓其在各自的竹筏上釣魚,一段時間後,漁船再載回分散的竹筏與漁夫及其豐收的漁貨。

劉生根的繪畫創作-釣槽仔

劉生根埋首於自己的繪畫世界,以繪畫記錄漁史,自我陶冶。他說:「有人告訴我:『畫圖的人很多,這樣的故事還是第一次看到。』我會繼續用畫筆說故事。」沒有絢爛的光芒,老漁夫素人畫家劉生根的繪畫創作,彌補了古老捕魚作業紀錄上的不足,帶給大家無限的懷念與感動! @*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