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靈製作的韓國木器

李源璟文/王內編譯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8月5日訊】位於韓國名山之一的「智異山」之北的南原市「白日裡」是著名的韓國木器製作發祥地。 傳統缽盂製作的第四代傳人,韓國全羅北道無形文化財產13號木漆匠 – 金乙生(72歲)老先生的工作室就位於這裡。讓我們一起來關注他的南原木器和生活。

從7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逐漸開始關注傳統文化,對於祭祀用品的需求也不斷增加, 南原木器也得以重振其往日的名聲。

金先生簡要介紹了南原木器的歷史:〞新羅古剎-『灸相寺』曾有僧人數千名,南原木器就是從僧人們制做缽盂開始的,木器的原材料-木材﹙銀杏木、赤洋木、岑木﹚和漆都出自『智異山』,可以說沒有 智異山』的就沒有『南原木器』〞。

精品木器的制做過程

白日裡(地名)人在「智異山」上搭一座棚子,在那兒吃住。將採伐來了木料去皮後大致削刻成祭器和缽盂的形狀,這道工序叫「初刻」。經過「初刻」的木器被陰乾6個月或一年後就要進入第二道工序「再刻」。

金先生強調說,制做木器的關鍵是「烘乾」。「我們將木器放到黃土窯中用煙氣熏3次,一次3天,這叫作『培黃德』,只有這樣才能去淨樹油,木器才不會開裂」

「再刻」之後的下一道工序是填平缺疤的「曲徐」。然後是將木器表面磨平。最後是「上漆」。漆干後,為使表面光潔,以及為把漆上的更牢,每次要打磨100回以上,如此漆了干,干了漆一般要反覆6至7次。如果想做件像樣的作品則需要反覆12~13次。

韓國木器製作(大紀元)

有德才有精品

金乙生先生的工作室旁邊是個名為「濟心書院」的學館,自幼從其祖父學習「漢學」的他在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後就在這裡讀書或教附近的孩子們學習漢字、練習書法。 10多年來他一直向附近的孩子們教授四字成語和《小學》。「與其給人財物,不如啟迪心靈,讓他作好人。但是最近連鄉村的孩子們都越來越喜歡電腦而不是漢字。」金先生惋惜的說道。

金先生繼承了祖傳的家業,以「隨緣樂命」為座右銘,「無論什麼痛苦都要認命,不管面對什麼事情,皆以愉悅的心情盡力做好。無論是誰學到一定的程度,都可雕琢木器,但是木器品質會隨人心境而有所變化。要有『用自己雕琢的作品能給他人帶去快樂』的信念,沒有什麼能夠與他人分享快樂更重要的了。」四代相傳的家傳祖業都是以樹人為先,強調用真心和真情來製作木器。

「在木器之鄉承傳木器手藝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人來世間一遭,能傾盡全力於自己的領域這本身就是件快樂的事,我會要讓後世子孫經受人生的琢磨之後將這份家業發揚光大」。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世界最豪華火車在印度 如移動式五星級飯店
日本香川讚岐滿濃公園百花爭豔
日本香川單車一日遊:琴彈公園、錢形砂繪
【飛向歐洲】意大利威尼斯--聖馬可廣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