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長遠規劃 孔子學院未來方向不明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0月1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法蘭克福十三日專電)中國利用全球的中文熱和中華文化無遠弗屆的魅力,過去三年來在世界各地成立了一百四十所的孔子學院。不過由於組織和財務前景不明,連部份孔子學院的院長自己都承認最後可能很難存活。

二零一零年前全球預計成立五百所孔子學院,北京政府推動文化外交的魄力引起世人矚目。

德國漢學家哈第希在法蘭克福書展的「孔子學院的文化攻勢」研討會上表示,中國抓住全球的中國熱,將孔子學院視為文化外交的一環,國外合作的大學不僅可從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漢辦)拿到錢,還可趕上最時髦的中國熱,所以孔子學院的成長速度才會這麼快。

不過任何文化機構都很難自給自足,非得靠政府補助不可。比起類似的機構如法國的「法蘭西學院」和德國的「歌德學院」,孔子學院的預算只能說是小巫見大巫。

德國杜塞道夫孔子學院院長哈赫堡說,北京歌德學院光一年就有三百萬歐元(近新台幣一億四千萬元)的預算,反之「漢辦」一年只支付每所孔子學院十萬美元,而且期限只有三年,以杜塞道夫的孔子學院為例,一開始運作預算就明顯不夠,沒有人知道三年後是否還能存活。

哈赫堡說,德國目前已經有柏林、紐倫堡、杜塞道夫、漢諾威、法蘭克福、漢堡、來比錫等七所大學附設的孔子學院,反之大城市例如慕尼黑就沒有,而且所有孔子學院都由中國人和外國人共同領導,可見「漢辦」相當仰賴各地的人脈,並非有計畫在各國大城布局孔子學院。

他認為,現階段中國等於把錢撒到全世界,當地合作的大學拿到錢後自己辦語言班和演講等課程和活動,但大多不清楚「漢辦」到底想要什麼,顯然缺乏長遠的規劃和專業的管理。

孔子學院是中國對外文化輸出的窗口,也是中國與國際的交流平台。不過近來西方媒體相當關注中國的人權和仿冒問題,關心西藏、台灣和法輪功受壓迫的情況,到處充斥負面的報導。孔子學院是否能突破禁忌,討論這些敏感議題,與當地社會達到真正的交流和互動?

旅居德國的中國資深記者史明表示,正是因為中國在海外的形象太差,所以才想透過孔子學院,與當地的知識份子對話,讓他們對中國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時進一步改善中國的形象,展現所謂的「軟實力」。

不過他認為,中國最大的問題是國家領導人連自己都搞不清楚國家的大方向,常常自我矛盾,每三個月就修改一次口號,對內部的對立也視而不見。而且中國的現代化是對美國的全面模仿,中國本身的生活方式還禁不起現代化的考驗。

因此史明相信,只要這種情況沒變,而且繼續排除討論敏感的西藏、人權等議題的可能性,中國就很難透過孔子學院與當地的社會交流,將來的發展勢必遇到瓶頸,失去存在的意義。

相關新聞
外電﹕北京全球建孔子學院 動機何在?
大國崛起:天下心態的復活
一個充滿焦慮、惶惶不可終日的政權
孔子淪為中共「國際統戰」工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