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散文

忍讓淺悟

擇善固執、積極進取,固然都是好事,但是,很多很多的時候,只有在「大是大非」做人原則的基點上,才需要那麼的堅持去做,其他的絕大部份,我們還真的很需要更多的去忍讓、圓融。謙遜是行禮的前提,節制以禮,知所進退,柔以剋剛,謙以制禮,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你敬人一尺,人家可能敬你一丈」; 「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讓三分風晴雲淡」。尤其是在自己的利益上,更是大可不必太予計較,因為仔細回頭來看,往往我們失去的只是那麼渺小的一點點,然而我們在無形中得到的反而會是更多。

“仁者,無敵”,其實,“忍者”,又何嘗不是無敵呢。古代修行的人,用一生一世來修一個“忍”字,忍辱濟世,佛教記載釋迦牟尼的經書和耶穌基督都詮釋“忍讓”的重要都歷歷可見,李洪志先生在《轉法輪》裡也畫龍點睛的指出:“真、善、忍這種特性是衡量宇宙中好與壞的標準”。

欲速則不達,「小不忍,則亂大謀」,忍氣吞聲,那只是小忍。唯有跳出常人的情,沒有怨氣,沒有悔恨,沒有委屈,才有可能造就超高境界的“忍”的涵養。韓信在血氣方剛的時候,卻能忍受「胯下之辱」;蘇武牧羊北海長達十九載,是何等的涵養。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就是利己的根基,只有寬宏大度才可以容納人。將心比心,真正的設身處地先為別人著想,不動心、無所求的忍讓、包容,隨其自然,會得到化戾氣為祥和,化干戈為玉帛的喜悅。

居心要寬,持身要嚴,多往好的方向、善念的對待,「無求方覺人情厚,克己始知世路寬」,境隨心轉。固然「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們常常也未免擔心得太多了一點,太細心未必就是很好,過慮更非所宜,是應該多多學習把心放下, 純淨自己。人們貴在能夠自知,能夠誠實,能夠盡職而負責,而且,還要能夠反省自己而與人為善,能夠尊重別人和欣賞別人的優點,能夠原諒別人的過錯。

人生的現實問題,多的數不勝數,該如何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坦然面對處理妥當,靠的應該是長年累積的智慧,而不是順手帖來,依樣劃葫蘆。苦惱、瓶頸、困境層出不窮的出現不是沒有原因的,「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水窮處,正是雲起時」,它正是給自己一顯身手多多歷練,磨刀霍霍,提升心性的機會。

“忍”字心頭一把刀,正是忍辱負重的最佳寫照。難忍能忍,忍人所不能忍。忍,是一種既真又善而高尚的涵養,是不同心性提升的境界體現。@*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