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局勢敏感 中國媒體低調

【大紀元10月7日訊】(亞洲時報 Dinah Gardner北京撰文/章彊編譯)他躺在地上,一手按著肚子,另一隻手依然舉起攝影機拍照。站在旁邊的一位緬甸政府軍士兵,正用槍指著他蜷縮的身子。警察在不遠處揮舞著棍棒;再加上持槍士兵的追趕,恐慌的示威者四處逃竄。這是日本攝影記者長井健司臨終一刻,發生在仰光的一幕。9月27日下午,在大批示威者在仰光市中心與軍警發生衝突時,他不幸中彈身亡。

隨後,日本電視台播放了長井健司的遇害經過,國際傳媒也刊載了躺在潮濕街道上的屍體圖片。然而,大部分中國媒體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沉默。

敢於刊登那張長井健司掙扎在死亡邊緣之照片的中國媒體,屈指可數;而廣州的《南方都市報》便是其中之一。不過,即使是以「敢言」著稱的《南方都市報》,也不敢將那張照片完整地呈現給讀者,而是裁掉了站在長井健司旁邊的持槍士兵,大批奔逃的示威者也被裁掉,僅剩下其中一位示威者的兩條腿(從照片看,顯然是屬於一位女士)。

從這幅經過裁剪處理的照片,人們很難瞭解當時的情形,更無法得知這位記者是在緬甸軍方鎮壓平民示威時被槍殺的事實。

當然,也有中國媒體刊載了未經剪裁的照片。例如,《京華時報》就將原圖與剪裁過的照片,一起刊登出來。儘管如此,《南方都市報》剪裁照片的做法,仍顯示了中國媒體對這起發生在「家門口」的事件中的謹慎態度。

在緬甸形勢9月27日惡化前,中國對緬甸示威遊行的報道已非常低調。即使當遊行人數達到數以萬人,是緬甸近20年來最大規模的示威遊行,但要在中國報紙上看到相關消息,非要花一番功夫仔細尋找不可。

這些獲得報道的消息,絕大部分來自中國官方的新華社;它是為數不多的能在仰光設立分社的新聞社之一。新華社9月25日報道,示威者打出了「改善民生」、「釋放政治犯」、「實現民族和解」的標語,但絲毫不提他們的「民主改革」要求。

大多數報道只簡單地介紹示威活動,多引用緬甸官方的消息,而不關注示威者的聲音。鎮壓開始之初,一些中國傳媒提出相反的論調。《北京青年報》9月27日稱,「緬甸官方在處理各地僧侶示威遊行時一直保持克制,沒有動用武力驅散示威者。」中國的電視新聞,則顯得「毫無興趣」報道緬甸的示威浪潮。

但當衝突爆發後,互聯網上出現了大量反映緬甸政府殘酷鎮壓示威活動的照片與視頻。無奈之下,中國媒體感到不能繼續忽略這一新聞了。它們開始引述緬甸官方的傷亡數字,報道國際社會對此的關注,並呼籲雙方保持克制。然而,它們大多依然不敢提及示威者的要求,還是引用軍政府的說法照本宣科。

當西方媒體轉載仰光民間對傷亡數字的統計(比官方數字高出很多)時,當人權組織批評緬甸軍政府逮捕數千僧人與示威者時,英文版的《中國日報》卻選擇引述緬甸外長吳年溫(U Nyan Win)的講話。10月1日,吳年溫在聯合國大會上稱,「某些強權國家」支持的「政治機會主義者」策動了這場騷亂。這種言論與對西方媒體誇大報道的指責,隨即出現在中國各大媒體上。

9月28日,《人民日報》主辦的《環球時報》派記者進入仰光,進行現場報道。在其譯為英文的博客文章中,記者任建民對西方媒體從「記者難以取得簽證」(他不費吹灰之力便取得了簽證)到「仰光發生武力鎮壓」等等報道提出質疑。他說,街道上一切都很平靜。值得一提的是,他到達的時間是夜晚,而緬甸軍政府剛剛宣佈實施宵禁。

任建民寫道:「對西方媒體所謂的「血腥衝突」,尚無可信證據來證實。」他沒有去傾聽示威者、當地人、外國參贊的說法,而是引述官媒《緬甸新光報》的話稱 「美國之音與英國廣播公司都在扯謊」。在北京,一位關注中國媒體動態的美國人稱:「雖然這篇新聞來自記者的海外報道,但所有觀點更像是在國內製造的。」

香港大學中國傳媒研究計劃(China Media Project)的研究員班志遠(David Bandurski)堅信,即便如此,《環球時報》仍然是敢於刊載新華社以外觀點的少數幾家媒體之一。「它在泰國有一名常駐記者,經常發回一些來自新加坡《海峽時報》、泰國報紙及西方傳媒的文章。它還特別關注西方社會呼籲中國在緬甸局勢中發揮更大作用的文章。」

不過,《環球時報》還是引述了一些質疑西方選擇此時干涉緬甸事務的學者觀點。任建民寫道:「軍隊控制緬甸已有多年,歐美如今才對它產生興趣,無非都是為了爭奪資源。」

一位分析國際事務的中國消息人士稱,北京認為緬甸示威的新聞太敏感了,因此不敢大張旗鼓地進行報道。他說:「鑒於兩國政府關係密切,媒體在報道這類新聞時不得不分外謹慎,以免對雙邊關係製造麻煩。」

班志遠表示:「這種說法,毫不出奇。緬甸不僅僅是中國的貿易夥伴,更是中國的重要鄰國。有人說,緬甸是中國的附庸國;更有人相信,緬甸實際上是中國的一個省份。但中國根本不理會外界對於兩國關係的看法。中國只是重申,不會干涉他國內政。在這樣的官方政策面前,媒體自然不敢去挖掘更深、更複雜的報道。」

班志遠還指出,諷刺的是,如果這的確純屬緬甸的國內事務,反而更會在中國引發廣泛的媒體報道。「實際上,它屬於外交政策範疇,一個更為敏感的領域。若只是諸如徵兵法等國內事務,根本不可能變得如此敏感。但一旦進入外交範疇,它就會像宗教活動、迷信和法輪功一樣,成為絕對不能觸及的高壓線。」

也許中國政府更擔心的是,要是報道緬甸的示威活動,可能會讓不少國民「觸景生情」,想起了1989年學生運動遭到血腥鎮壓一事。也許中國政府亦擔心,要是播放緬甸僧人遊行的新聞,可能會令西藏喇嘛們深感鼓舞,紛紛要求民主自由。

況且,即使在最平靜的日子,傳媒也會小心這類新聞。更何況中共十七大召開在即(10月15日),媒體們自是更加提高警惕了。(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蕭萬長:無私為國  未來與馬互動沒有問題
法國一抵制北京奧運團體中使館前集會
緬甸釋放404名僧侶
記者來鴻:緬甸不平凡的十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