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T】家庭論壇:以巴和解希望之火花

【大紀元11月19日訊】(英文大紀元記者Gideon Belmaker以色列報導,於林編譯)家庭論壇,失去親人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家庭試圖開始對話。過去曾致力於促成北愛爾蘭和解的安.克爾(Anne Kerr),對此提出她的看法。

11月9日,東耶路撒冷聖喬治飯店(Saint George Hotel)門口彷彿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入口處。那些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彼此感受到的友誼和夥伴之情,與我在飯店門外這個以色列首都的阿拉伯街上閒晃時,感覺到的怪異之感截然不同,恰成鮮明的對比。

多年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對立爭戰造成無數家庭痛失親人。家庭論壇即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國,同樣遭遇失去親友的切膚之痛的家庭,所共同成立的組織,他們舉行聚會讓來自兩國的家庭彼此會面,希望能促進兩國之間的對話。我親眼目睹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會面十分鼓舞人心,也看見他們彼此擁抱,這不禁讓我思忖,究竟兩國之間的障礙在哪裏?而分別站在兩邊的又是誰呢?

「在這兩個國家之間有一大片由恐懼築起的厚牆。事實上,我們做的事就是拿頭去撞這面牆,慢慢地我們在牆上撞出一些裂縫,從這些裂縫會透出希望。而最終我們會拆毀這片牆」,參與家庭論壇的拉米.愛爾哈南(Rami Elhanan)說道。他的女兒在一九九四年耶路撒冷的班.葉胡達(Ben Yehuda)街發生的一次恐怖攻擊行動中喪生。

安排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失親家庭的互相見面,用意在於促成兩國經歷同樣痛苦的失親家庭,就個人經驗上彼此展開對話。這是一項名為「覺醒為第一步」(Awareness is the first step)的計劃最後總結的活動。大約有三十對夫婦在這項計劃的架構下,以「逐一進行」(One by One)的方式彼此碰面,每對夫婦都在自己家裏款待另一對夫婦,與他們分享自己的個人故事。

會面的過程中令人激動的一刻是安.克爾的來訪。她為了促成北愛爾蘭的停火協議,過去曾有許多年都是一位激進的武裝份子。如今,經過將近一世紀的暴力爭戰,北愛爾蘭終於得見締結和平條約,而且目前和平進程看來相當穩定。克爾與這些參與者分享她在促使兩方進行對話上的個人經驗,成功地為參與的夫妻檔內心帶來希望。

「對話與爭執或辯論不一樣」,克爾解釋道,「在一場辯論中,你嚐試要說服另一方並贏得分數。對話則著重在我們思考的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信仰和確定的事情,這些都出於我們自身的經驗。透過對話,你和其他觀點不同的人一起創造出一個空間。透過對話,你們就某個特定主題,創造出一種共享的新意義。這和解決問題或居中協調沒有關係,而是和分享有關。我們在這兒不談是否同意對方這回事。」她補充道。

解碼共享的未來

克爾指出,在對話的過程中,會出現三個問題:你想要什麼,你需要什麼,以及你可以接受什麼。對話的目的是創造出一種狀態,人們在其中對這項協議感到滿意,沒有反對意見,也不會因為協議的內容而感覺受辱。克爾稱,「停火協議簽署之前,在愛爾蘭監獄裏進行的對話為後來的停火協議鋪平道路。」

「我參與促成和解的運動已有大約二十年了,當我看到最後達成的目標時,我必須自己捏自己一把,好證明這一切都是真的……雙方宣佈戰爭結束。現在在北愛爾蘭,人們正逐漸從震驚中恢復過來,他們明白這項停火協議將會持續下去。現在政治上有暫時的安排,但是還需要完成其他的工作。在協議簽署十年之後的今天,人們仍繼續努力,嚐試解讀出什麼是雙方共享的未來。」

克爾成功地在這些參與者心中灌輸希望,這些參與的夫婦說道,有時候他們會覺得,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絕不可能和解。「一直有人跟我說,全世界的目光焦點都轉向愛爾蘭」,克爾想辦法安撫他們的懷疑之心,「如果愛爾蘭能達成,在任何其他地方也可以做得到。在某些時刻,例如一九九四年停火協議破裂時,當時我的確想過我們會找不到解決辦法。」

在參與者中,有一位名叫阿朗.巴尼亞(Aharon Barnea),他的兒子諾姆(Noam)在被軍隊釋放之前一星期死於巴爾弗爾城堡(Balfour Castle)。他告訴大紀元,「我們的工作是促成和解。巴勒斯坦人必須感覺到在以色列人當中有一些是想要和平的。這是一個情感滲透的過程。」他補充道。

另一位發言者是賈拉爾.卡岱瑞(Jalal Khadeiri)。一九六七年他在離家到安曼的路途上失去了雙親和幾位兄弟,後來又在第一次起義(intifada)時失去了一位朋友。「我在二零零四年加入家庭論壇」,他對大紀元表示,「跟以色列人說話對我來說並不容易。不是因為仇恨,而是我根本不瞭解以色列人。我只看過他們拿著武器造成痛苦。」他接著說,後來他參加一場在土耳其舉辦的學校主管的聚會,他仔細聆聽一位以色列失親家長的發言。「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有感情的以色列人」他說。從那之後,也由於後來遇到有位朋友是家庭論壇董事的鮑亞茲.奇坦(Boaz Kitayn),卡岱瑞決定參加家庭論壇。

「悲傷和失去親友的打擊讓我們有權利大聲怒吼:我們必須阻止這場荒唐的戰爭和仇恨繼續下去。我們失去親友的事實能讓我們更有效率地將這個訊息傳播出去。在我的村子裏,現在大家都認為我是個愛國者。」卡岱瑞稱。

失去兄弟馬哈慕德(Mahomoud)的懷沙.艾爾.卡提波(Waisha El Khatib)接著說:「痛失親人的經驗非常重要。我的心改變了。我現在對於如何傾聽和瞭解人心比較有經驗。」

「拉賓(Rabin)和阿拉法特(Arafat)簽署了一紙協議,但那份協議書並沒有深入人心。我們組織努力的目標就是先簽下在人們心中的那份和平協議。那需要下很多工夫。」卡岱瑞做了個結論。

安.克爾

安.克爾小時候生活在北愛爾蘭主張實施政治聯合的新教徒區,該區期望能繼續留在大英國協內,而她幾乎從未見過任何天主教徒,直到十五歲開始工作時,她生平第一次見到天主教徒。「我發現他們頭上沒有長角,眼睛也沒有長得很接近,並不像人家告訴我的那樣」,克爾稱,「當最後一波暴力行動開始時,我看到朋友們死去、爆炸,我必須在街道上逃竄以躲避炸彈攻擊。後來,我認識我先生,他當時是個天主教徒也是個國家主義者。」那時候她丈夫是個住在新教徒區的天主教徒,剛逃過一次暗殺。

一九八六年克爾在貝爾發斯特(Belfast)成立了第一所男女合校。那是一所小學,第一年有六十六名學生就讀。同時,她也協助成立了一所男女合校的高級中學。目前共成立了五十六所男女合校。「數目不多,不過這表示家長能有更多不同的選擇。」

在一九九零年代,克爾投入致力於開啟對話的女性團體,呼籲停止暴力。她創立了一個組織,名為「社群對話」(Community Dialogue)。這個組織努力舉辦活動,促成各個擁有武力、名為軍事委員會(Military Committees)的新教徒團體之間展開對話,這些團體也仔細考慮了突破的可能性。克爾稱,「我認為當初那些活動直接把我們帶入了和平進程。」

此外,克爾還進入北愛爾蘭戒備嚴密的「吉力根」(Giligan)監獄,與獄中的天主教受刑人對話聚會。如今,每個剛到「吉力根」監獄的新受刑人都會參與對話的過程。

克爾曾積極在意見分歧最明顯的區域推展「社群對話」工作。克爾指出,在那些聚會中他們談到令人痛苦的主題,比如釋放受刑人等,但不會只停留在膚淺的層次。「我想當人們瞭解到最後沒有人會贏的時候,也就是改變開始的時候」她總結道。

英文原文:http://en.epochtimes.com/news/7-11-14/61935.html(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以部長說巴固提將成巴勒斯坦領袖
歐麥特指以敘兩國均無意發生軍事衝突
以色列考慮若遭攻擊即停供加薩走廊電力
大批以色列人到西奈半島度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