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覺:「傲笑公卿」無奈君無道

--記著名女記者子岡

張成覺

標籤:

【大紀元11月21日訊】‘毛澤東先生,五十二歲了。灰色通草帽,灰藍色的中山裝,蓄發,似乎與慣常見過的肖像相似,身材中上,衣服寬大得很,這個在九年前經過四川境的人,今天踏到了抗戰首都的土地了。’‘毛先生寬了外衣,又露出裏面的簇新白綢襯衫。他打碎了一隻蓋碗茶杯,廣漆地板的客廳裏的一切,顯然對他很生疏。他完全像一位來自鄉野的書生。’

這是子岡寫的《毛澤東先生到重慶》中的兩段。1945年8月29日刊出於當地大公報後曾轟動山城,幾十年後仍被公認為具有歷史意義的新聞特寫。其中所提九年前經過四川境暗指‘長征’。

子岡,原名彭雪珍,1914年生於北京,祖籍蘇州。1934年1月在《中學生》發表小說《獄囚》,首次使用筆名“子岡”。此前因徵文比賽與徐盈通信,37年喜結良緣。她曾采寫魯迅葬禮,以及‘七君子’案中的唯一女性史良,38年1月參加大公報漢口版工作,同年8月夫婦雙雙加入中共。她以文筆尖銳潑辣著稱,其作品揭露日寇罪行,謳歌抗戰英雄,廣受讀者歡迎。尤其在重慶時期她宣揚團結抗戰,關心人民生活,於記者招待會上詞鋒犀利,痛斥發國難財的國民黨權貴,大快人心。將近半個世紀後,她的同事朱啟平在《哀子岡》一文中寫道:‘抗戰八年,子岡的工作,有益於人民,有益於國家,是中國新聞界傑出的代表。’絕非溢美之詞。

抗戰勝利後,徐盈擔任大公報北平辦事處主任,她隨夫北上。此期間,她改以采寫社會新聞為主,然後發掘其政治意義。那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深深打動了讀者。對此,報社領導特地寫信予以獎勵和勖勉。

隨著京津易幟,她參加了大公報改組的工作。但她不想當官,只想當記者。曾先後出訪蘇`匈及印度`芬蘭等國,寫了大量通訊特寫。對於身邊所見的發生了顯著變化的人和事,例如梨園戲子`妓女`員警等,她都進行了採訪,不料卻遭指責為‘缺少政治觀念’。後又因報導北京托兒所嚴重不足而受批評。

1951年她調任人民日報文藝部編輯,55年出任新創辦的《旅行家》月刊主編。刊物富於生活氣息,敢於揭露陰暗面,大受好評。

整風鳴放中,她基於自己成長的道路與經驗,針對當時新聞界的弊端,大膽建言,強調記者應獨立思考,有起碼的獨立作戰能力;同時為文匯報寫了題為《尊重新聞記者》的社論,抨擊農業部部長助理左葉粗暴對待記者的行徑,結果被打成右派。而上述對毛的歷史性報導,也被說成是‘惡毒污蔑’。更匪夷所思的是,她請朱啟平翻譯稿件,朱回函給她約時敍談,信中戲稱見面為‘會師’,竟被解讀為搞陰謀,連私人信件中開玩笑也成了罪狀!57年8月1日,人民日報大字標題刊登報導《彭子岡墮入右派泥潭》。個性耿直剛毅的她當然不服,8月1日人民日報第三次點名批判她,她丈夫`時任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副局長的徐盈也遭點名,雙雙罹禍。

1958年子岡被定為‘極右分子’,開除黨籍,撤職下放河北安國縣農村勞動改造。徐盈則遣送湖北麻城勞動,患難夫妻天各一方。過了一年,膝蓋舊疾復發的子岡獲准返京,帶病到中國青年出版社印刷廠繼續勞動。徐盈則因鄧穎超關照調回北京民族出版社任編輯。但61年徐又下放山西,且實行連鍋端–全家一個不留。子岡不甘屈服,徑找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申伯蓴,終獲安排到該處的文化組任組員。她重慶時期的同行名記者浦熙修是副組長。同事中不乏獲特赦的國民黨戰犯,每天翻舊報紙整理資料。她從新聞記者變為‘舊聞記者’。

然而,文革開始後,她和徐盈又陷於風雨飄搖之中。69年子岡隨全國政協機關下放湖北沙洋幹校勞動。這對於其病體無異百上加斤。好不容易熬到10年後的撥亂反正,才總算沉冤得雪,‘官復原職’。她抖擻精神,重操筆桿,佳作接二連三,依然妙筆生花。不料80年冬,卻因腦血栓猝發入院,搶救後仍落下了半身癱瘓,在輪椅中和病榻上度過了最後八年。

1988年1月9日,在其記者生涯中,曾演繹‘巾幗不讓鬚眉’傳奇的子岡溘然長逝。知交朱啟平在美聞訊,當即撰文哀悼。文中緬懷子岡當年在重慶‘才華敏捷,傲笑公卿的風姿’,慨歎:‘生老病死,人人難免。但一生中最可以好好工作的二十年,平白無辜地被打入地獄,而重見天日,為時不久,即久病不起—對子岡這樣一位英才,命運太殘酷了,令人心碎!’

誰之罪,豈非她筆下那位‘鄉野書生’出身的無道之君乎?

轉自《新世紀》(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張成覺:皖南事變禍根在毛
張成覺:記名作家翻譯家巫甯坤教授
王赫:從三件事看俄羅斯力壓中共
楊威:國際突發三事件 中共應對一再出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