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學者:台灣潛藏海嘯威脅 莫輕忽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何宏儒台北五日電)「台灣不會遭受海嘯襲擊」,國立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研究所助理教授吳祚任表示,這是錯誤認知。他表示,中大正建置海嘯資料庫,預計1年後可將海嘯襲台所有因子納入模型;再配合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媽祖計畫」(海底地震觀測系統),將可提高海嘯預警效率,爭取反應時間。

一般人以為台灣地形特徵不易造成海嘯侵襲,不過吳祚任表示,文獻記載的襲台海嘯可追溯至1661年;另1782年和1867年也分別有文字記錄可查。

吳祚任並以2006年12月26日,發生在屏東外海的地震為例指出,該地震規模僅7.0、震源深度35公里,應不易形成海嘯,但據氣象局潮位站資料,該地震確在恆春南灣後壁湖紀錄到40公分海嘯波高和20分鐘海嘯週期。

由於國際間針對海嘯預警研究,較少觸及近期才被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確定為高危險地區的南中國海地區(馬尼拉海溝),他認為,相關國際監測合作及資料庫建置刻不容緩。

吳祚任指出,中大分析襲台海嘯潛在因子,認為約需搜集到4、5百筆的計算量,才能建置完整海嘯預警資料庫。他說,中大目前僅完成台灣東海岸80多筆資料建置,要建構完整資料庫,預計還需1年時間。

他強調,預警資料庫完成後,將可在地震發生後第一時間,由電腦抓取資料進行比對,分析是否形成海嘯,以及海嘯可能侵襲的地區和程度,以爭取預警時間。

而當海嘯發生後,民眾只能「以位能換取動能」,他說,「遠離海水、往高處移動」是逃生唯一方法。他認為,台灣應仿效日本政府做法,在海嘯危害潛在地區搭建強固的觀光塔,以應急時所需。

吳祚任並建議,在海岸週邊架設浮標偵測系統,未來如能配合氣象局預定建置的海底地震觀測系統「媽祖計畫」,更可進一步提升海嘯預警機制。

不過,負責「媽祖計畫」規劃工作的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許樹坤指出,由於經費縮減不少,第一階段的實體工程是否依原規劃完成,恐有變數。

許樹坤說,「媽祖計畫」規劃在東部外海布建海底地震觀測系統,第一階段預定從宜蘭頭城外海往東布建90多公里、往南延伸到南澳後,再往北繞回頭城,形成一圈狀系統。

許樹坤表示,該計畫第一階段為期3年,分年編列預算。今年初計畫開始執行後,預定年底可完成路線調查和公開招標,明、後年執行實體工程和儀器布放、系統連線。

他說,「媽祖計畫」原希望在地震較頻繁的東海岸先行試驗,再視執行成效推廣到台灣西南岸。不過,研究團隊預估,光東海岸由宜蘭到台東外海的系統建置,就約需經費新台幣16億元,但目前只編列第一階段第1年預算1.6億元,就算第2、3年編列同額預算,頂多也只有近5億元經費,計畫內容勢必被迫一再修改。

許樹坤指出,2006年12月26日恆春大地震,導致民宅倒塌、電力中斷,甚至造成民眾生命財產損失。由於該地震發生在屏東外海,而氣象局未建置海底地震儀,測報資料因此不夠精準。他強調,台灣位處地震帶又四面環海,海底地震觀測系統的布建絕對有其必要。

吳祚任統計指出,1989年至今,接受國科會補助、直接從事海嘯研究的學界人士僅10人;而近期有能力投入相關研究的學者也僅35人。他感慨,相較潛在威脅,台灣投入海嘯預警研究的人力、物力,實在不成比例。

他說,有別於近岸海嘯可能僅有不到10分鐘的應變時間,如果海嘯來自遠海並獲有效預警,則至少可爭取數十分鐘,將可大幅降低其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危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