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網路全都露?Google惹隱私權憂心

標籤:

【大紀元6月18日報導】有人說Google打算深入探究人的大腦,捕捉內心的想法,這樣的說法多數人都不會在意,因為這從未發生。但是世界網路搜尋服務領導者Google,卻成為越來越多疑心病重人士關切的焦點,因為它的勢力可說是越來越龐大。

據中央社舊金山十八日路透電,會產生這樣的憂心,正是因為Google一方面創造數十項新的網路服務,一方面也拓展新的廣告形式,從線上廣告,擴大到提供廣播與電視廣告。

的確,這家位於矽谷的企業,每天都有數百萬人透過簡單的網路搜尋,表達出他們內心的想法,因而產生大量關於消費者行為的資訊。而Google利用這樣的資訊,販賣廣告牟利。

但是對於那些習慣匿名逛商店,或是在電視上搜尋頻道的人而言,如果知道在數位世界中一舉一動都遭到紀錄,確實有點坐立難安。

隨著民眾上網時間越來越多,他們也了解到Google蒐集許多關於他們的習慣與興趣的資訊,心中不免產生憂心,擔心只要上網搜尋,各種最隱私、最令人困窘,甚至是侵害人隱私的事情,不論真假全部曝光。

Google的使命是「組織全球資訊,讓全球民眾都能取得使用」。

生活中搜尋Google已不可或缺,某些人認為我們的隱私權觀念必須與時俱進。

作家溫柏格在新書「所有事物都是零散的:數位脫序展現新力量」(Everything is Miscellaneous: thePower of the New Digital Disorder)中說:「我們的隱私權觀念正在轉變,我們仍在找方法了解他人留下隱含的痕跡。」

Google法律總顧問黃妮可(Nicole Wong,譯音)負責在製造每一樣產品時思考可能遭遇的隱私權與其他政策問題;她說,民眾對於這些創新科技感到焦慮或憂心,對此她一點也不訝異。

她說:「科技改變的速度現在快多了。不用一個世代,甚至也不用幾年,幾個月時間內我們就可以目睹科技出現突破。」社會規範已趕不上速度。

隱私權倡議人士指控Google計畫花三十一億美元,併購提供線上廣告買主與賣家仲介服務的DoubleClick公司,這項併購案將讓Google密切記錄的網路使用者人數上看十億。

這些年來,不論是敵是友,還是第一次約會者,都會碰到令人不太舒服的狀況:有人在從事一種名為「Google追蹤」的網路刺探行為,只要上Google搜尋前任男女朋友、同學,或萍水相逢者的名字,就可以得到比預料中還要多的資訊。

Google方面的因應之道,是呼籲全面立法調和不同政府部門的法令。Google認為,網路產業的自我規範已無法奏效。

Google發起的一項計畫,將限制Google旗下數十萬電腦中儲存個人資料,時間不超過兩年。

相關新聞
攔阻惡意程式   Google會提出警示
Google Maps增街景功能 行人不設防
隱私權保護 Google最差
人權組織:Google對隱私權充滿不友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