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河流湖泊面臨嚴峻威脅

中國平均每年20個湖泊人間蒸發

青海濕地 月牙泉 長江 黃河皆有乾涸和斷流之虞

人氣 12

【大紀元7月14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中國的河流湖泊,正因為全球暖化問題及嚴重的工業廢水污染問題,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幾乎所有河流湖泊都面對河流枯竭、湖泊萎縮甚至消失及垃圾、污染為患等問題,影響靠水源生活的沿岸逾億民眾的生活,防治措施刻不容緩。

其中,中共國家環保總局12日透露,中國大陸的湖泊生態功能退化問題嚴重。由於盲目圍湖開墾,以及過度利用水資源,導致湖泊面積減少,甚至消失。在過去近50年,約有1千個內陸湖泊人間蒸發,平均每年消失20個。被稱為「千湖之省」的湖北,目前只剩下3百多個湖。

青海濕地面積下降逾兩成

另外,青海省林業局13日指出,受全球氣候暖化及人為不合理開發利用等因素影響,近10年來,青海的濕地水域總面積比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下降了21.4%,達68.34萬公頃。

有關資料顯示,近10年來,發源於青藏高原的黃河出境水量的減少,使得一些沿河灌溉設施難以發揮作用,其支流湟水河有30多條小河斷流;青海湖流域的河流徑流量亦減少,近100年來湖面面積縮小了200多平方公里;有著「中華水塔」之稱的三江源地區已有四分之一的小型湖泊陸續乾涸,源區冰川已後退了近500米。

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是中國三大江河——黃河、長江和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中華水塔」。

而在1995年前後,環青海湖和柴達木地區土地沙化速率曾經達到每年13.3萬公頃。據當局日前的數據顯示,環青海湖地區和柴達木盆地沙化土地擴展速率已降至每年2.5萬公頃。但情況仍不讓人樂觀。

月牙泉水位急降 瀕消失

此外,素有「中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亦傳出水位急劇下降,水域面積銳減,平均水深也由原來的10公尺下降到1.1公尺,隨時有消失的危險。

月牙泉位於甘肅敦煌,形狀酷似一彎新月。據文獻記載,月牙泉四面環山,「沙水共生、山泉共處」,泉水不為黃沙掩蓋,堪稱沙漠奇觀。2千多年來,儘管風沙肆虐,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

不過,據廣州《南方日報》報導,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等原因,敦煌月牙泉近年來水位急劇下降,水域面積迅速銳減,已成為中國瀕臨消失的五大美景之一。

1950年代,月牙泉水域面積20畝,深7公尺;60年代泉水清澈明麗,深6公尺;70年代泉水足以灌溉農田,但水位已開始下降。目前面積僅約7.8畝。

長江沙漠化 影響逾億人

而長江和黃河近幾十年的變化,包括斷流,尤其惹人關注。其中,長江源區生態面臨五大嚴峻威脅,包括:冰川融化、河流枯竭、湖泊萎縮、沙漠化嚴重及垃圾為患。專家指將禍延中下游及中國大陸最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共逾億民眾。

受氣溫升高影響,崑崙山、唐古拉山冰川明顯後退,可可西里一些小冰川甚至已全部消失。青海省唐古拉山下的沱沱河源頭,各拉丹冬雪山的姜古迪如冰川,退縮率達每年7.4%至9.1%。沱沱河為長江源頭。

過去40多年,長江源區氣溫升高、雨量減少、蒸發量增加,導致本來乾旱的高原地帶水資源更加短缺。以沱沱河為例,河面蒸發量大幅增加,雪山融水的補給遠遠不能彌補蒸發量,流水量逐年減少,以致出現冬天季節性斷流。

而斷流現象近年在青藏高原普遍存在,受威脅的除了長江,還有黃河、瀾滄江等重要水系。湖泊水位普遍下降、面積減少,並因蒸發量大而出現鹽化現象。

另外,長江的湖泊亦出現萎縮問題。長江源頭的赤布張湖已萎縮解體為4個子湖。1970年代至今,青海湖水位下降超過3公尺,面積縮小2百多平方公里,水位如今正以每年約8厘米的速度下降。

據指,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副院長李世傑1990年曾去可可西里無人區考察,當時有個23.5平方公里、水深1.3公尺以上的湖泊,1998年他再去考察時,湖泊已完全枯竭。

李世傑指出,受氣候暖化、過度放牧及鼠害等影響,長江源區地表植被普遍乾化、沙化,流動沙丘正在擴大,形成沙丘鏈。

人類活動大量消耗黃河水

黃河的命運亦堪憂。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喇山北麓,是中國的第二大河。根據當局對黃河的配水方案,黃河每年580億立方米的徑流量,其中370億立方米用於沿黃各省的農業灌溉、工業生產與城市生活,210億立方米用來沖刷下游河床裏的泥沙。然而根據2000年的數據,前者的實際用水量已大大超過了370億立方米,僅沿黃50多座城市的工農業生產和城鄉居民用水就超過300億立方米,刷沙水量則沒有保證,加劇了下游泥沙淤積,削弱了行洪能力。

黃河流域人類活動消耗的水資源量越來越大,黃河徑流卻日趨衰竭。20世紀70年代,黃河平均斷流長度為242公里,80年代為256公里,90年代達到392公里。90年代以前,斷流一般發生在河口地區。1992至1994年,斷流上延到山東濟南附近;1995年斷流延展到河南夾河灘以上,長達683公里;1997年又延展到河南開封以上,長達704公里,佔黃河下游幹流長度的90%以上。據利津水文站實測資料,20年間累計斷流70次,共908天,平均年斷流45天,其中1997年斷流226天。與此同時,黃河入海水量不斷減少,1990至1994年,年平均入海量只有184億立方米,相當於80年代年平均入海量286億立方米的64%、70年代年平均入海量371億立方米的59%、60年代年平均入海量492億立方米的47%。一些專家預測,到2020年黃河下游將會出現全年乾涸,黃河由此將成為一條內陸河。

更為危險的信號是,黃河以往僅在下游發生斷流,90年代末上游的源頭地區亦開始出現斷流。《中國環境報》評出的1999年「十大國內環境新聞」之一是:「青海省瑪多縣境內的黃河源頭幹流出現了長達近8個月的斷流現象,這是黃河源頭歷史上出現的首次跨年度斷流。」

瑪多縣黃河源頭的紮陵湖和鄂陵湖亦,由1997年開始出現斷流情況。據90年代末的數據顯示,瑪多縣第三大湖──冬格措納合湖,水位垂直下降了2至3米,湖面萎縮30米。全縣4,077個湖泊,已有2,000多個小湖泊乾涸,新的公路可直接從乾涸的湖心穿過。


圖為今年6月22日,工人正在清理太湖的污染湖水的藍藻。(LIU JIN/AFP/Getty Images)

湖泊污染問題怵目驚心

中國不僅長期存在水資源危機,目前水污染問題更達到「危險臨界點」。中共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12日在全國湖泊污染防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全國水環境惡化的日趨嚴峻。2006年,全國地表水總體水質屬中度污染,國家地表水監測斷面中,I至III類、IV至V類和劣V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40%、32%和28%。遼河、海河為重度污染,一些河道喪失了使用功能;重點湖泊水質仍在下降,太湖和滇池水質為劣V類,巢湖為V類。

此外,藍澡問題有擴散跡象,繼5月開始江蘇省太湖受藍藻污染後,巢湖、滇池及三峽庫區支流等流域亦出現大規模爆發藍藻的隱患。主因是當局防治工業污染不力,令全國湖泊及長江、黃河受到嚴重污染。

污染嚴重 八成湖泊壞死

中共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日前指出,今年入夏以來,接連發生了太湖、滇池、巢湖的藍藻爆發事件,顯示產業的發展模式,已令自然環境快負荷不了。

他又坦承,中國七大流域及主要河流、湖泊,由於污染嚴重,部份水域惡化到連人體也不能接觸,更不能用於農業用水。七大水系除了幹流因水量大水質尚可之外,大小支流幾乎全部壞死,80%的湖泊的水已全部壞死。儘管專家學者及環保總局提出整治方案,制定罰則,但短期內想全面挽救水資源並不容易。(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最高法院推翻禁止異族通婚四十年
中國致力消滅血漿污染及黑市交易
藍藻氾濫 魁省發佈警告
今天為明天創造歷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