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調控難扼中國各地房價高燒

人氣 2

【大紀元7月19日訊】儘管中國當局嚴厲調控房價,但在開發商持續「囤房」與地方政府消極配合之下,中國各地房價仍不斷上漲,且已由沿海城市向內陸地區城市延燒,這讓官方的調控顯得有心無力。和慣例不同,截至日前,6月份房地產的統計數據仍未公佈,但新一輪房價集體上漲已是不爭的事實。

據市場報報導,2004年以來,中央政府動員了9個部委和各地方政府,啟動了稅收、土地、金融、行政四大手段對房價進行調控。今年以來,央行先後5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2次加息。力度之大,決心之大,前所未有。然而,房價還在快速上漲,上漲範圍仍在擴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研究員易憲容表示,房價快速上漲,完全是政府房地產市場發展模式脫離中國實際、房地產發展模式只有利於極少數人而導致的結果。

房價瘋漲「火勢」從沿海燒到內陸

據統計,2006年年底,北京商品房均價為9267元/平方米,而至今年6月份,普通住宅的開盤均價已達到10280元/平方米。不僅是北京,在廣州,6月份廣州中心六區一手住宅,均價突破11000元/平方米;在深圳,上半年最後一週,商品住宅成交均價高達14690元/平方米。

一線城市房價上漲的火勢也蔓延到二三線城市以及一些中西部城市。北海今年3至5月份的新房價格漲幅分別達到13.7%%、23.6%%和15.1%%,連續三個月位居全國首位。

與此「不協調」的是,部份城市(如北京)的房市銷量卻創下新低,今年上半年,北京樓市銷量比去年同期下降48.1%%。資料也顯示,這些城市還有大筆可出售的餘屋。在此背景下,大陸的房價卻依然高漲。

北京大學副教授、中國民營企業研究所執行所長黃俊立指出,這種現象明顯違背市場供求規律,屬於有價無市。

部門政策相互掣肘

調控頻繁密集,政府屢屢加力,房價卻為何越調越漲?

易憲容指出,就目前中國的房地產發展模式來看,中國住房既是投資品也是消費品。由於住房的這種兩棲性,各政府部門及各個地方就會根據各自的需要出台對自己行業及地方有利的政策。

報導說,北京市已推出第二批限價為7000元/平方米土地拍賣。其實,政府這樣做不僅與房地產市場的法則南轅北轍,即當地的房價只能高於此價,而不可低於此價。

經濟學博士、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師蔡如海說:「部門出台的政策相互掣肘,使調控力大打折扣。這也是房價上揚的原因之一。」告訴記者。
報導指,在「國十五條」中,建設部出的一張牌是「引導居民通過換購、租賃等方式,合理改善居住條件……」;而稅務總局出的牌則是「從2006年6月1日起,對購買住房不足5年轉手交易的,銷售時按其售房收入全額徵收營業稅……」顯然,這兩項措施的作用是完全對立的。

中央政策被基層扭曲

更明顯的是,混亂的數據讓人們對任何數據都存有戒心。國家統計局曾發佈,某地某月房價同比上漲7.3%%,第二天當地相關部門對外公佈的商品住宅預售交易平均價格同比漲幅卻為17.3%%。

一位業內人士直言不諱說,「房價統計、樓市報告已失去了應有的公信力,成為各方立場的代言工具。」

中央政策地方執行不到位也是無法控制房價上漲的一個重要因素。如「70-90結構調控政策」,規定自2006年6月1日起,新建住房有七成都應該是90平方米以下的小戶型。但國家信息中心的統計數字顯示,今年從1-5月投資在小戶型90平方米以下的項目只佔總量的17.2%。

上海樓市智典月刊發行人蔡為民表示,不管是北京或上海,儘管有大量餘屋可售,但由於大陸房地產壟斷性較高,開發商都在等著「市場高點」,因此掐住手上的餘屋硬是不出售,造成量能無法入市。

另一方面,房地產是許多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以上海來說,約四到五成的財政收入來自房地產,加上官員陞遷要靠經濟成果,因此官員也不希望房價大幅下跌,對於中央的指令自然會消極配合。

蔡為民說:「如果市場需求不減,地方官員與開發商的利益仍綁在一起的話,要給大陸房市降溫難度還是很大。」(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揭開深圳2007房價暴漲的秘密 
全美房市續落 紐約房價獨升
全美地產經紀人協會預測房價2008年復蘇
高房價 業者建議四大避險買房策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