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llowcow:教育官僚 vs 民粹政客

yellowcow

標籤:

【大紀元7月7日訊】“教院風波”導致了羅範椒芬下台,環顧四周,人們就是沒有什麼特別感覺。原因不是人們“涼薄”,而是事件與大家所關心的教育質素完全無關。花了三千萬元公帑的聆訊,原來只是為了查證教育高官有否說過“炒人”、說話是否“得體”,市民就是不明白究竟對教育會有何益處。事件會如“教育界精英”所說般,令“學術自由如臨深淵”嗎?不須給我三千萬,我也可以對你說“不會”。差不多的說話,花了大家三千萬的“教院風波”調查委員會,說得無疑是比我“得體”;他們在報告中說︰“香港的學術自由並沒有受到負面的影響”。

羅太的官僚作風,習慣了不留余地,“用一種看似恐嚇和報復的態度”對待下屬,結果被委員會指為“有違公眾預期高級公務員在行為得體方面應達到的標準”。老實說,在商業競爭的社會里,重組合並每天也在發生,辦公室政治更是無日無之,許多上司今天可能會“得體地”和你有商有量,明天卻會把你列入裁員名單,對一般打工仔而言,表面上的說話得不得體,根本毫不重要。

整場風波唯一有意義的,就是再一次展示給我們看︰官僚以僵化的干預去改革同樣僵化的教育體制,如何會把事情越攪越糟。所謂“教院風波”其實只是政府的教育改革,與以教協為首的教師利益集團之間一連串沖突的其中一幕。在聆訊中,羅太亦不忘嘲諷教協只是一個“工會”,並非“專業組織”,可見她對教協仍耿耿于懷。

誠如羅太所言,教協沒錯是一個工會,但同時亦是全港最有組織、在傳媒最有影響力的工會,主席張文光更是發動煽情民粹輿論的高手,這點羅太卻從未認真評估過。一年多前有兩名教師自殺,張文光認定是和“教改”帶來的工作壓力有關。其實任何人都看出這是缺乏事實根據,近年香港每年都有約一千人自殺,比率是十萬人中約有十五人自殺,教師的自殺比率並不高于此數。但羅太不列出具體數據,卻說出“很多學校做教改,為什麼只有兩位教師自殺?”,如同打出一只好牌讓張文光“食住上”。

事實上,一個缺乏競爭的教育市場,再多的行政干預不但徒勞無功,更會令政府和教師的爭拗沒完沒了。教師行業是值得尊敬 (他們直接影響我們子女的命運,能不“尊敬”他們嗎?),但教師說到底也是“為兩餐”,政府以行政手段“提升”教育質素,其實就是不斷向教師“施壓”,教師受不了“壓力”,必然會鑽盡空子進行反撲。

香港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教師整體教學質素不濟。要提高水平就要引入競爭。可是,香港的中央集權式教育制度,最缺乏的就是競爭。沒有競爭,又要提升教學質素,政府于是進一步加大干預力度,例如增加對教師的教育專業文憑要求。這些行政措施成效如何,大家心中有數。一個老師教得好不好,和他取得多少張“專業文憑”,往往是毫無關系,更重要的是他能否洞識學生的資質,因材施教,而這種能耐卻不是專業文憑或基準試可以測定。

更荒謬的是,像羅太般的官僚一方面指教師的工會不是“專業”,另一方面政府對教師行業卻不斷提高如專業文憑等“專業”要求,某程度上令行業的競爭更少,因其他行業有意轉職做教師的大學學位人才,由于沒有專業文憑,入職或晉升受限制,入行的意欲自然大打折扣。與此同時,在職教師則要花更多時間在專業文憑或基準試之上,增加了“工作壓力”,亦增加了他們轉職的機會成本,令行內的保護主義情緒更盛,結果往往是反對任何可能令他們丟掉飯碗的“教改”建議。政府與教師你打我、我打你,其實就是干預主義所導致惡性循環的死局。

要解開這個死局,你想得出有比學券制更有效的方法嗎?把政府的資助轉化為“學券”,家長可以憑券自由地選擇合適的學校,透過市場力量淘汰不濟的學校和教師,政府可以抽身而出。若然“教育界精英”繼續拒絕引入類似的市場機制,像羅太般的官僚和張文光般的政客,只會沒完沒了地鬼打鬼,繼續玩其“得體”的內斗游戲,當中賠上的注碼,卻是由我們及我們的子女支付。

--原載︰《Yellowcow Blog – 踢爆香港傳媒》,2007-06-27
http://hkmediabuster.blogspot.com/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莫禮時籲獨立調查教院風波
港教育界歡迎獨立調查教院風波
港教院風波 胡國興被要求避席
教院聆訊疑莫禮時造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