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客語》認識寧僑總公會(四) 協商、講數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8月1日訊】「金山客語」是一塊供讀者發表各類評論文章的論壇專欄,歡迎踴躍投稿。本專欄無稿費,不代表本報觀點,文責自負,大紀元保留文章編輯權。稿件兩週內若未刊載,作者可將其另行處理,請勿一稿二投。投稿請用中文以純文字檔電郵寄至:sfreaders@epochtimes.com。

歷年的寧僑會長,都是採用「選舉」的方式產生。但據現眾週知,卻從未按既定的章程來進行過選舉,章程上明定的選舉條文,只是具文而已,就好像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那樣,但方圓一旦劃成,規矩之為物,己成事實上之可有可無了。因此,寧僑公會的章程,尤其是有關選舉的部份,不管條文定得如何完美,再詳盡,可就沒有那一年是照足辦理。章程也者,形同虛設。梁毅曾經公開說,八十多年來,寧僑的選舉,都是由先協調好,才「選舉」出來。

雖然是不按本子辦事,但僑社歷來都由強勢的僑領行使家長式的父權管治,故亦無人敢有所異議,所以也就相安無事,等於默認和接納了不按本子辦事的選舉事實。但歷史的演變結果,僑社不再有強勢的領導人物產生,家長式的父權管治也告式微,於是那些小眾,不贊同者,反對者,異議者,甚至那些陰謀欲奪權者,或明或暗地進行顛覆和抗爭,終於出現了協議式的「分贓」選舉,這種形式的選舉,也就是梁毅所聲稱的「講數」結果,充滿江湖較勁味道。

不管描述的文字是「協議、協商或講數」,但能夠達至的結果,不外乎是「分贓」,相關人等的著眼點,只在乎謀取寧陽犒賞給寧僑公會的四個商董名額,及一個出席中華會館的商董席位,如此而已。

為甚麼四個寧陽總會館的商董名額,及一個出席中華會館的商董席位。成了各方的爭奪的目標?要解釋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弄清楚寧陽及中華會館的董事會結構。

寧陽總會館的商董會(董事會)由五十二名商董組成,其中48名由寧陽屬下的各姓氏團體自己選派。其名額分配為黃姓11名,李姓9名,朱姓 4名,鄺陳各3名,雷劉林伍各2名,甄、譚、蔡、馬、許、曾、趙、溫、盤、龔各2名,共48名,剩下4名由寧僑公會選派,(而所謂寧僑公會選派,其中包括兩名正副會長,及兩名經由「選舉」產生的出席陽會館商董會的代表),合共52名。

中華會館是僑社的七大會館聯會組體,商董會則由55名商董構成。七大會館是指寧陽總會館、肇慶總會館,合和總會館、岡州總會館、陽和總會館、三邑總會館和人和總會館。

商董名額的分配是寧陽27名,肇慶8名,合和6名,岡州5名,陽和5名,三邑3名,人和1名。這五十五名商董由各佔額之七大會館派出,方式各有規定不同。

寧陽會館的27名商董額,黃姓佔六名,李姓佔4名,朱姓佔2名,雷姓佔2名,鄺、陳、甄、譚、蔡、馬、許、曾、趙、溫、盤、龔各佔1名,合共24名,又寧僑總公會的正副主席為當然出席中華會館的商董,加入計算已經是26名了,但請勿忘記,寧陽會館出席中華會館的商董應是27名,故第27名商董是在不遲於每年元月,由五十二名已確定的商董,在寧陽會館的一次特別會議中,互相遴選產生,由於是遴選,因而充滿了詭譎,或明或暗的「協議」或「講數」,在所難免。

據老一輩僑領記憶所及,在雷權達和梁坤當寧僑正副會長之前,協議或講數之事鮮有所聞,通常還要由德高望重的僑領如黃仁俊者出面,覓人充當。但在梁坤和李漢三之後,該年的寧僑選舉,就發生了旅遊車載一百多人頭票參選的事件,結果由劉榮浩當選為正會長,李漢三被淘汰出局,打破和搞亂了寧僑歷年的承傳倫理,種下往後寧陽本身的分裂種子,每年寧僑的選舉就需要進行必要的協議或講數。一旦協議破局或講數不成,各方各出奇謀暗自較勁,以至紛爭不斷,導致寧僑公所被凍結十年的命運,就僑社整體而言,這未嚐不是一件正面的「好事」。

要追溯寧僑選舉的紛爭及講數的歷史,有十分的必要檢視過往十餘年來的當家人物:

1990-1991 雷權達 梁 坤
1992-1993 梁 坤 李漢三
1994-1995 劉榮浩 黃鍚倫
1996-1997 李漢三 梁 毅
1998-1999 梁 毅 李振文
2000-2001 李振文 黃祺壽
2002-2003 黃祺壽 雷振澤
2004-2005 雷振澤 李振盛
2006 雷振澤 李振盛
2007- 李振盛 劉榮浩

1995 年元月二日,中華會館輪值寧陽總會館主席黃有和接任總董,黃有和在他的接任就職演說時,以四邑方言說過一段語意雙關的話,他說,今年是九五年,九(搞)三九(搞)四之年已成過去,由有和接掌中華會館,有和努力的目標,就是中華會館有和,僑社亦有和,有和先在此多謝大家支持有和。

不錯,1995年的僑社是呈現出黃有和所努力達致的有和,表象是一片友好和諧。可是,九四年年底寧僑公會的選舉,兩輛旅遊巴士載來一百多名人頭選票,塞爆了寧僑總公會的議堂,這一役,是黃、劉兩姓聯手得逞,卻也埋下了寧陽分裂、僑社不和的種子,而種子遲早是會萌芽,茁壯和長大。

旅遊車載人頭選票之所以得逞,並不在於一百多名的人頭選票,而是採取了攻其不備的策略成功,在乘對方毫無防備之下以選票勝出。這本來也算不了甚麼不法的手段,但以選舉票來競爭取勝的模式,以梁氏兄弟為主軸的民主派,每年可以調動的人頭票源也不少,故此每年寧僑換屆選舉之前的兩個多月,雙方面除了進行協商講數之外,無不暗騎四出,到處打聽對方今年人馬的實虛,如果雙方都認為沒有絕對壓倒對方的取勝把握,那麼,講數就會出現良性結果,而良性的結果就是「分贓」,也就是所謂代表寧僑出席寧陽及中華的商董多元化。

但如果那一年不幸,有一方或雙方面,都估計有絕對壓倒對方的取勝把握,那麼「講數」就會出現反覆的變化,以至到了選舉的當日,甚至開選前的幾分鐘,也講不出一個結果一個數。

到了這個時刻,「曬馬行動」就會登埸上演。

寧僑的選舉,通常定在每年十二月第三個星期五晚上七時,到了進行選舉的當日,萬一無法達成協議,,各方人馬就提早在五時不到食過戰飯,六時左右開始向商業街的寧僑公會集結,登樓進駐會場,搶佔最有利的位置,如果一方的人數夠多,是很容易把會埸擠爆,人頭從會場到樓梯,一直延伸到街外,或企或站,儘是十六七八的「後生」,神情肅穆,鬥志昂揚,令後到者既無從覓隙進入,也雅不慾登場淌這種拔劍張弓的選舉。每年寧僑公所選舉當晚,總能見到二輛警車,大約有三四名軍裝警察在寧僑公所樓下戒備,故幸而從沒有發生過全武行的流血事故。通常主其事者在眼見雙方「曬馬」漸趨緊張,形勢險惡,可能會……就有所謂資深僑領出來講話:「大家不用爭了,免傷和氣,今年照舊,原班連任如何」?當然,另一位僑領就接著迅即站起,高聲附和說:「一於照阿A哥所講好啦,請大家舉手贊成。」眾人茫茫然相視,也只能舉起手,之後,就會有人高唱;「大多數通過!」這一年的選舉就宣告完滿結束。

從1994年至2004年期間,寧僑公會會長的產生,大致如上述,雖然並不十分的順利,但總算是相安,無事。

這大概也就是僑領們口中的所謂「安定和諧」了。(作者:李果林)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金山客語》認識寧僑總公會(一)
《金山客語》揮之不去的“六四”
《金山客語》貿易能解決政治問題嗎﹖
《金山客語》寬恕不是遺忘,愛敵人絕不是愛罪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