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砌石丁壩協助改善河川棲地生態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五日電)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分別於94年10月及95年9月在杉林溪松瀧巖河段完成兩座砌石丁壩,藉以改善受 921地震或土石流肆虐過的河川生態和生物棲地,研究人員觀察,丁壩發揮了「挑流」作用,改變河流方向,將河水導向河心,借大自然力量重新沖出潭、瀨,重塑河川棲地生態。

特生中心副研究員莊明德表示,「丁壩」是古代就有的河川工法,台灣早在日據時代就有,它利用河川既有的石塊堆砌成丁字型的石壩,借以改善水流方向、力道和河相,不但省時省錢,完全不用水泥,就算被大水沖掉了石塊,頂多在河床上再用石塊堆砌即可。

這個古老的工法在現代講究自然工法的情況下,重新受到重視,特別是丁壩堆砌之後,在丁壩後面自然形成緩流區,可提供水生動物遇到洪水時的避難所,使這種傳統工法具有劃時代的生態及景觀上新意義。莊明德指出,南投縣杉林溪受 921震災及後續多場洪水影響,造成上游大量土石向下游堆積,改變河川原有多樣性的棲息環境。為驗證丁壩可在生態上的影響力,中心特別於前年和去年在杉林溪松瀧巖河段堆砌完成兩座石丁壩,並進行河川棲地改善試驗研究。

他說,所試驗的兩座丁壩,分別長三公尺和八公尺,平常水流碰不到壩頂,只有發生洪水時才會碰到壩頂,在「怪手」的協助下,幾天便完成,實地觀察發現,丁壩發揮導流作用,使原來沖蝕河岸受到保護,此外,丁壩間也會形成緩流區,提供這個河段原來的台灣鏟頷魚「 (魚固)魚」平日棲息及洪流來臨時的蔽護區。

觀察時也發現,河段在丁壩施工前、後的各項水文因子,河段流速及水深明顯較施工前更具多樣化,但實際科學數據需精確調查,目前還在實驗室內進行數值模型計算中。

莊明德強調,初步觀察丁壩可發揮相當的作用,目前特生中心正向經濟部水利署申請「河川棲地模式」研究,準備在台中烏溪的支流─筏仔溪進行一連串河川工法的研究,包括潛壩、分散型固床工、丁壩等,找出溪流復育的方法及成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