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中山大學研究成果 可望造福精神分裂患者

【大紀元1月1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朝福高雄十四日電)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研究團隊,研究的「藥物療效差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端粒之分析」,將獲加拿大著名精神病學與神經科學期刊刊出,成為全球第一篇針對精神分裂症病人端粒的研究,如果延續研究成果,將造福世界上所有為精神分裂症疾病困擾的病患與家屬。

研究團隊今天表示,團隊將病人分為吃藥療效佳與吃藥療效差兩群作研究,分別發現吃藥療效佳的病人其染色體端粒縮短的速度與正常人差不多,但是吃藥療效差的病人其染色體端粒縮短的速度則較快速。

端粒位於染色體的末端,研究團隊說,細胞每次分裂時,端粒的長度都會變短,其長度和細胞的壽命成反比。端粒能維持染色體正常作用功能,也是導致癌症發生及細胞老化的重要因素。

研究團隊說,端粒長度的縮短對人體細胞提供一個老化的訊號,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也是一種老化症狀,因此,依據治療後的整體功能評分,發現精神分裂患者的端粒長度與年齡無關,但與整體功能有關,且整體功能越好,端粒的長度愈長。投藥後治療反應差的病人,其端粒長度較投藥後治療反應好的病人短,老化速度也比較快。

研究團隊認為,這一成果將提供給後續研究者對於精神病患的用藥及染色體基因分析,針對端粒的研究可能可以有效治療慢性精神分裂患者,提供更對症下藥的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