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小集新年首談人性

標籤:

【大紀元1月9日訊】(大紀元記者王茱麗牛頓市報導) 文協藝文小集於一月六日晚在該中心特邀哈佛東亞系訪問學者呂周聚教授主講「文學中的人性」。呂周聚是南京大學文學博士,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研究及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不僅出版三部個人專著,並參與主編《簡明巴金詞典》、《現代中國文學通史》等四部著作。

呂周聚首先簡單扼要的闡述了主題「文學中的人性」之內涵,他說,文學是人學,它不僅表現人的思想情感,而且思考表現人的本質,即人的本性。

那「人的本性是什麼﹖」這一問題,吸引著許多思想家、文學家的探討,但因為不同的國家,不同族裔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能被大家認同、接受的標準答案。

而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古往今來,對人性的看法,有兩種互相對立的基本觀點:一是性善說,一是性惡說。中國以儒家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告子的「人性無善惡」,及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惡」最具帶表性。

他們看到了惡,但認為惡的客觀存在是不具合法性的。依呂周聚個人的想法,儒家學說是一種浪漫主義,它寄望於存天理、滅人慾,除惡以善代之的圍堵方式。而西方基督教的原罪之說,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均肯定了惡的客觀存在。他們認為惡能激勵喜與安樂的人類產生積極性,起了一種疏導作用,成了歷史發展的槓稈價值。

歷來這兩種觀點在不同的作家、作品裏都有集中的表現。傳統作家更多地思考﹐表現人性的善。相對而言,現代作家則更多地思考,表現人性的惡。

關於人性善說,他提出沈從文的「邊城」—描寫純樸善良的擺渡老人與孫女翠翠的故事。趙淑俠的「賽金花」因為環境被迫為妓,眼望太空,身在地獄的賽金花。主張人性惡有錢鍾書的「圍城」—人類在自己的慾望驅使下而墮落。張愛玲的金鎖記是說白了,人是一群拜金主義的飲食男女。還有第三類的變異的人性,如白先勇與王圍祥的「孽子」。

呂周聚說,實際上,人性是非常複雜的,既沒有單純的善,也沒有純粹的惡。在某些情況下,善與惡是相互併存的,它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而欲為善或行惡,是可依個人的選擇而定,古人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言警醒眾生。當天的話題,是呂周聚給大家帶來最好的新年禮物。(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陸惠風1月7日談惲壽平名畫五清圖
藝文小集週日燈謎會
袁尚賢主持燈謎  史美芳奪冠
梅國治藝文小集話攝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