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稻香變奏曲特展 台中科博館9日揭幕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9日訊】(大紀元記者謝伯壺文字、攝影台中報導)米飯是我們每天接觸最平凡的食物,也一直是台灣餐桌上的主角。淡淡米香除了可襯托菜餚的美味,也提供基本熱量來源,帶來飽足感。但隨著社會形態與農業科技的變遷,米飯的香氣和口感也因為人們的喜好而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為了帶領民眾回味台灣稻米產業的今昔並展望未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在9日推出《稻香變奏曲》特展,除了透過豐富的展示,訴說台灣稻米的故事,現場也特別請來爆米香師傅,以融合各種米香的「禮炮」為特展揭開序幕。

此次展覽,科博館邀請「東螺客家堡」在橢圓形中庭搭起了兩座高約4公尺的「草垺」(稻草堆)(註)。堆成草垺的稻桿用處非常多,它可提供農家換修屋頂所需,混和泥巴可做成屋子的土角磚,冬天可供牛食用,舖在苗床上可保護農作幼苗,也可當成煮飯引火燃料,或作成草繩、草鞋等各種工藝品。

另一特色是入口上方懸吊的一隻「稻草龍」。這隻「稻草龍」長約16公尺,為桃園縣觀音鄉稻草博物館館長王承德製作,是藍埔村民組成的舞龍隊,利用工作餘暇練習舞龍技藝和登台演出的稻草龍,配合這次活動友情贊助借展。

科博館展示組黃旭表示,龍在上古時代被視為保護神,是一種祥瑞徵兆,台灣民間節慶時常舉辦舞龍活動,祈求趨吉避凶。在入口處展出這件可供舞動的草龍,象徵了台灣稻米的未來,需要社會大眾共同舞動和祈福,因而特別取名為「與草龍共舞」。


現場展示的早期農具。


現場展示的早期農具。

《稻香變奏曲》特展將展覽至5月底,歡迎民眾前往參觀,了解米飯背後的故事,關心台灣農村的變遷。

註:「草垺」是農夫收割稻田後,將打完稻穀剩下的稻桿紮成一束束,然後將這些稻草束層層堆成大小不一的稻草堆。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