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部分國有化 美介入自由市場執行問題多

人氣 18

【大紀元10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蔡蕙如華盛頓特稿)美國政府宣布收購銀行股權,形同將銀行「部分國有化」的行動,引起關於自由市場制度的不少議論;儘管美國總統布希強調,這項措施「並非是要接管自由市場,而是要予以維護」,但這個美國自大蕭條以來最大規模的介入金融市場行動要有效執行,恐仍有不少問題要克服。

首先,是如何有效管理計畫。布希政府期盼銀行可使用來自政府的資金,發出更多借貸,提振經濟;他們也強調,這項計畫經精心規劃,將鼓勵銀行在市場穩定與可由私人投資者募資時,向政府買回股票。

而為了保障納稅人,根據美國財政部計畫,美國政府購買的優先股在前五年將享有百分之五的紅利,之後為百分之九;公司可在三年後買回股權。參與的銀行沒有政府允許,不能增加股東紅利,主管薪資也會受限。

但為了去除「國有化」與介入自由市場憂慮,布什政府強調,他們並非要「經營」這些銀行。然而經濟學者指出,除非政府介入銀行管理,否則無法確保情況不會再度發生,以及銀行是否真的將資金借給需要的人。

這意味,計畫存在兩難,美國政府一方面需要確保政府投資的資金,增加在銀行的信貸發放,而不是囤積或流入股東紅利發放,但一方面若因此而對參與銀行限制太多,也可能導致銀行卻步;兩者都會影響計畫成效。

除了學者認為政府應對納稅人資金有更多保障,並在鼓勵銀行參與避免對自由市場過度介入間尋找平衡之外;在根深蒂固的自由市場邏輯下,銀行要接受入股救援,本身也需克服污名化的問題。

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宣布這項計畫的同時,九家美國大型金融機構在鮑爾森「要求」下參與計畫,事實上兼具象徵意義與務實目的;除了是向世界保證美國金融機構無虞,也是讓計畫「去污名化」,鼓勵全美數千個需要資金的小銀行參與。

計畫雖對這些小型社區銀行採自願加入制度,但相關主管機構也表示將設立標準,決定哪些銀行可接受幫助;政府不會投資情況最好和最壞的金融機構,但是一些情況剛好「在中間」,注入資金後有助改善運作的銀行,會受政府的「要求」參與。

不過,這項計畫目前為止似乎並未受到這些銀行普遍歡迎,甚至出現反彈;一些相關銀行協會在計畫公布後,紛紛對媒體指出銀行參與意願不高,除了表示不需要這筆資金,也批評政府介入拯救那些犯錯的公司,造成市場不公。銀行抗拒政府介入,為計畫成效平添變數。

學者憂心的另一個問題是,兩千五百億美元入股銀行足以拯救銀行體系嗎?究竟多少資金才足夠?

布什政府實行這項計畫,已用掉了對金融機構七千億美元紓困計畫可得的第一筆款項,預料將需要向國會再要求另外可得的一千億美元,進行原訂購買不良資產的計畫。而剩下國會的可予以否決的三千五百億美元,則可能留給下一任政府。

前國際貨幣基金經濟學家、麻省理工大學教授強生等學者認為,由於難以估計所需資金,要真正解決問題,財政部或者應該放棄購買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的計畫,將七千億美元完全投入金融機構的資本結構重組;國會也應該讓七千億美元,完全交由總統裁量使用。

儘管執行上問題仍多,但學者多同意,在雷曼兄弟宣布倒閉,美國政府入股美國國際集團後引發一連串的恐慌與股市崩盤後,美國政府這項行動至少在強化信心與緩和恐慌情緒上有正面意義。

華府智庫「國家政策中心」副總裁貝茨向中央社記者表示,這項行動顯示,倡導自由市場的布什政府別無選擇,只能進行這一系列動作企圖阻止金融恐慌。

至於行動是否有效?貝茨認為,若情勢順利,美國經濟在兩到三年內或者會有少數成長或零成長;而美國政府應利用這段時間,建立策略讓經濟可持續成長。

他認為,在一連串政府介入市場動作後,穩定市場的責任將交由下任總統,然後系統性減少政府參與金融業,恢復納稅人資金,並制訂法規拯救市場和懲罰貸款者;「可確定的是,不論誰贏得大選,都將在未來四年把經濟列為優先事項。」

相關新聞
德總理:八國將再次召開峰會以因應金融危機
澳總理:全球金融危機肇因極端資本主義失敗
金融危機橫掃全球  世界經濟衰退疑慮升高
印度等新興經濟強國將信用危機歸咎富裕國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