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

中國相聲史《歷史名家評點》( 五 )

張壽臣習藝與傳藝之路﹙下﹚

*恩師提攜︰

張壽臣雖已出了師,老師卻還在關懷、惦念著;有一天,張壽臣在護國寺「撂地」說單口相聲,觀眾很少,焦德海和裕德隆也站那裡聽,一段說完打錢,觀眾一哄而散。張壽臣發現老師目睹這樣的慘狀,難過的低下了頭。

焦德海湊下前來,樂呵呵的說︰「別洩氣,你的單口說的不錯。」說著,轉過身來對觀眾說︰「他是我的徒弟,初學乍練,謝謝各位捧場,您捧徒弟我沾光,沒別的,我和這位裕師弟給您說兩段,幫幫場子。」

觀眾都認識焦德海,一下子圍了個水泄不通,裕德隆先說了段《楊林鏢》,又跟焦合說了《拾聾》。焦又給張捧了段《大保鑣》。說完以後,銅子像雪片似的飛進場裡,比張自己演三天掙的還多。焦說︰「今兒掙的都歸你吧!你爭氣要強,我支持。」

然後坐在板凳上傳藝︰

「壽臣,單口比對口難,一上場就得抓住觀眾,不能讓他們散神。你要堅定信心,上場就是先生,聽眾就是學生。得像磁石那樣,把他們牢牢吸住。」

「別憂頭,不怕說的多,就怕沒得說。肚裡要寬綽,上下五千年,縱橫千萬里,各種知識要豐富,為人處世的道理要了解。」

「平時躉進,場上賣出,得讓觀眾聽著過癮哪!」

*充實精進︰

張壽臣牢記老師的教誨,平時留心各樣事物,擠時間多學知識。當時,宣武門外南下洼子大川路有座「越中先賢祠」,常有名人在那裡講學。每逢路過,他都進去聽講,給他印象最深的是關多福講的《豫讓論》、蔡友梅講的《京華故事》。他也訂了《時事白話報》每日閱讀,還向鄰居借來《三國演義》、《水滸》等文學名著,如飢似渴的閱讀著、琢磨著。

讀書看報,尋師訪友,也給他帶來生活的樂趣。他交朋友,範圍很廣,從卸任官吏、解職軍官、醫生、畫家、書法家、手工業者、商人、書場職工…無所不包,跟誰都談得來。張壽臣從他們身上了解了時代精神、民眾心聲,也蒐集到大量具體生動的素材,可供即興創作、隨時表演。也就是如此好學的態度,奠定了張壽臣未來成功的基礎。

*為人師道︰

在張壽臣自己當了徒弟們的老師後,他打算摒棄過去相聲界拜師的陳規陋習,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徒弟。但又考慮到︰「本來我不想搞拜師的禮俗,把我的本事怎麼躉就怎麼賣,算啦!可又怕這孩子出師以後在外頭吃不開。反正我不指望著他發財,至於日後有沒有孝心,全在他啦!」

例如他的徒弟于世德正式拜他為師的時候只有十三歲,學徒期間,跟張家吃一樣的飯,雜活也很輕。師娘從來沒有讓他抱過孩子。張壽臣回憶當年自己拜師之難和所受之苦,感慨的說︰「徒弟也是個孩子,不應該讓大孩子哄小孩子。萬一摔了,我們能責備他嗎!」

張壽臣教導徒弟兢兢業業,不厭其煩,為徒弟的茁壯成長費盡了心血。他常常對徒弟說︰「不要以為我什麼段子都說得好,《柳罐上任》我就比不上李少卿,不服不行啊,得知道自己是吃幾碗乾飯的,藝無止境啊!」

張壽臣正式收的弟子有常寶堃、劉寶瑞、戴少甫、朱相臣、于世德…等二十三人。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