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

中國相聲史《諷刺的相聲─買猴兒》

1949年~1956年

*全國普及︰

相聲原本是產生於北京的市民藝術,是城市曲種,只在城市流傳。但共黨執政後,隨著相聲演員到軍隊、礦山、工廠、農村深入生活和慰問演出;相聲從都市到了農村,從內地到了邊疆,從工廠到了部隊,逐漸也有了雄厚的業餘演員隊伍。各地的相聲愛好者一方面為專業隊伍輸送了優秀的演員和作品,一方面活躍了群眾生活,逐漸將相聲發展為全國性的曲種。﹙到後來,幾乎每個省都有了相聲;在偏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則根據自己的語言特點,還創造了方言相聲和少數民族相聲。﹚

*需要諷刺嗎︰

相聲以諷刺為特長,那麼共黨執政後的相聲還需不需要諷刺?應該如何對待諷刺?是當時許多人們關注的課題。

以《買猴兒》相聲為例,它是何遲在1951年創作的,由馬三立加工修改,並與張慶森同演,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曾經實況錄製劉寶瑞、郭全寶的表演,給予廣播,天津等地電台也都廣播過這個節目。何遲的相聲創作以辛辣的諷刺自成一格,《買猴兒》就是標準的諷刺相聲,因此也引發了當時社會的大量討論。

郭志剛等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初稿》把《買猴兒》看作「打破了只准『歌頌』不准『暴露』的禁區」,「以社會主義主人翁的姿態,大膽干預生活,尖銳提出現實中的問題,指出生活激流中的暗礁,呼喚和鼓舞人民與種種阻礙我們事業前進的醜惡現象作鬥爭,以推動歷史的前進。」

*《買猴兒》︰

何遲在《何遲自傳》中說︰「1953年,我聽了天津市委組織部長的一個報告,其中談到商業部門的一些混亂現象。聽到有些幹部不負責任,造成極其驚人的浪費,我感到非常痛心。我想,我雖不是商業部門的幹部,但也有責任協助黨解決這個問題。……有一天和同志們閒談,作家艾文會告訴我一件事︰天津市有一個公司,打算買二十箱猴牌肥皂,結果陰差陽錯卻買回了兩隻猴。…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我覺得這個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是一個很好的相聲題材。於是,在我的頭腦裡就跳出個『馬大哈』來。﹙馬大哈是《買猴兒》相聲裡的主角。﹚」

在群眾中間,《買猴兒》的影響很大,各地的報刊、廣播電台經常收到群眾對這個相聲的意見,各地群眾文娛活動也經常演出這個節目,不但「馬大哈」成為人所皆知的虛擬人物,有些企業單位在聽了《買猴兒》以後,還結合工作檢查了馬虎作風。

*應該諷刺嗎︰

但是,隨著社會反響的擴大,也出現了對這段相聲的反感和批評,在各地文藝界開展了激烈的爭論。有月刊編輯部為此召開的「諷刺劇座談會」,也有中國曲藝研究會對《買猴兒》極端分歧的爭論。1956年5月,《文藝報》甚至圍繞著《買猴兒》組織了四次的討論會,分四期共刊載了作家、評論家、幹部以及讀者的14篇不同意見的文章,其中否定的意見佔多數;比較極端的還認為這作品污衊了新社會的商業工作者,給社會主義抹黑。

到後來,肯定意見愈來愈多,趙樹理﹙即『王甲土』﹚、老舍、侯寶林等,都從維護諷刺文學的角度,給《買猴兒》高度評價。作為學術討論,《文藝報》對《買猴兒》存在的問題,沒有作明確的結論。

*政治運動︰

1957年,由於「反右派鬥爭」擴大化,政治運動開始代替了學術討論。何遲因為包括《買猴兒》在內的一系列諷刺相聲於當年被錯劃為「右派份子」,接著又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批判。甚至《買猴兒》的表演者馬三立也受到了同樣的遭遇。直到漫長的21年後﹙1978年,所謂『撥亂反正』運動﹚,相聲《買猴兒》才恢復演出。之後,1979年初,何遲和馬三立兩人也才相繼得以「平反」。

﹙待續﹚(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