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

中国相声史《讽刺的相声─买猴儿》

1949年~1956年

*全国普及︰

相声原本是产生于北京的市民艺术,是城市曲种,只在城市流传。但共党执政后,随着相声演员到军队、矿山、工厂、农村深入生活和慰问演出;相声从都市到了农村,从内地到了边疆,从工厂到了部队,逐渐也有了雄厚的业余演员队伍。各地的相声爱好者一方面为专业队伍输送了优秀的演员和作品,一方面活跃了群众生活,逐渐将相声发展为全国性的曲种。﹙到后来,几乎每个省都有了相声;在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则根据自己的语言特点,还创造了方言相声和少数民族相声。﹚

*需要讽刺吗︰

相声以讽刺为特长,那么共党执政后的相声还需不需要讽刺?应该如何对待讽刺?是当时许多人们关注的课题。

以《买猴儿》相声为例,它是何迟在1951年创作的,由马三立加工修改,并与张庆森同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经实况录制刘宝瑞、郭全宝的表演,给予广播,天津等地电台也都广播过这个节目。何迟的相声创作以辛辣的讽刺自成一格,《买猴儿》就是标准的讽刺相声,因此也引发了当时社会的大量讨论。

郭志刚等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把《买猴儿》看作“打破了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以社会主义主人翁的姿态,大胆干预生活,尖锐提出现实中的问题,指出生活激流中的暗礁,呼唤和鼓舞人民与种种阻碍我们事业前进的丑恶现象作斗争,以推动历史的前进。”

*《买猴儿》︰

何迟在《何迟自传》中说︰“1953年,我听了天津市委组织部长的一个报告,其中谈到商业部门的一些混乱现象。听到有些干部不负责任,造成极其惊人的浪费,我感到非常痛心。我想,我虽不是商业部门的干部,但也有责任协助党解决这个问题。……有一天和同志们闲谈,作家艾文会告诉我一件事︰天津市有一个公司,打算买二十箱猴牌肥皂,结果阴差阳错却买回了两只猴。…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我觉得这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是一个很好的相声题材。于是,在我的头脑里就跳出个‘马大哈’来。﹙马大哈是《买猴儿》相声里的主角。﹚”

在群众中间,《买猴儿》的影响很大,各地的报刊、广播电台经常收到群众对这个相声的意见,各地群众文娱活动也经常演出这个节目,不但“马大哈”成为人所皆知的虚拟人物,有些企业单位在听了《买猴儿》以后,还结合工作检查了马虎作风。

*应该讽刺吗︰

但是,随着社会反响的扩大,也出现了对这段相声的反感和批评,在各地文艺界开展了激烈的争论。有月刊编辑部为此召开的“讽刺剧座谈会”,也有中国曲艺研究会对《买猴儿》极端分歧的争论。1956年5月,《文艺报》甚至围绕着《买猴儿》组织了四次的讨论会,分四期共刊载了作家、评论家、干部以及读者的14篇不同意见的文章,其中否定的意见占多数;比较极端的还认为这作品污蔑了新社会的商业工作者,给社会主义抹黑。

到后来,肯定意见愈来愈多,赵树理﹙即‘王甲土’﹚、老舍、侯宝林等,都从维护讽刺文学的角度,给《买猴儿》高度评价。作为学术讨论,《文艺报》对《买猴儿》存在的问题,没有作明确的结论。

*政治运动︰

1957年,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政治运动开始代替了学术讨论。何迟因为包括《买猴儿》在内的一系列讽刺相声于当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接着又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批判。甚至《买猴儿》的表演者马三立也受到了同样的遭遇。直到漫长的21年后﹙1978年,所谓‘拨乱反正’运动﹚,相声《买猴儿》才恢复演出。之后,1979年初,何迟和马三立两人也才相继得以“平反”。

﹙待续﹚(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