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在旱田打造濕地 水雉生態園區復育有成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縣2日電)被台南縣選為縣鳥的水雉,早年因棲息環境遭到破壞,全台灣族群數量一度僅存不到50隻,台南縣官田鄉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經過10年經營後,成功打造一個讓水雉得以生生不息的復育環境。

水雉因美麗的身形獲得賞鳥人士喜愛,加上習慣在如菱角田等濕地棲息繁殖、踩在浮於水面上的水生植物覓食,得到凌波仙子的美名;台南縣官田鄉擁有 300公頃左右的菱角田,早年農民在田裏工作時能常看到水雉現蹤,也叫牠菱角鳥。

台南縣菱角田多與水稻輪作,冬季種稻、夏季種菱角,水雉在夏天換上鮮艷的繁殖羽,於菱角田中築巢繁殖;但到了冬天,水雉棲地因菱角田輪作後而減少,往往會出現數量上的折損。

民國87年,高鐵路線計畫經過官田鄉葫蘆埤地區,保育人士擔心破壞水雉棲地,多方奔走之後獲得台灣高鐵公司正面回應,在附近向台糖公司租下15公頃甘蔗田設立水雉復育區,並尋求林務局、台南縣政府等單位提供經費,協助復育區運作。

在中華鳥會、濕地保護聯盟等保育團體不停對外募集志工及認養經費努力下,在這片甘蔗田挖出兩座人工埤塘,引用嘉南農田水利會每年三次灌溉用水蓄成濕地,再種植各類水生植物,打造一個讓水雉一年四季都能棲息的環境。

民國96年高鐵通車後,台灣高鐵公司的回饋計畫終止,水雉復育區改名為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改由台南縣政府統籌規畫,朝向對外開放、生態教室的方向發展。經費來源僅剩高鐵公司、林務局每年各 100萬元、高鐵局50萬元、及縣府 200多萬元的配合補助款,現委託中華鳥會經營,維持 3名工作人員編制。

除了園區裏的復育工作外,台南縣政府從民國87年起也實施菱農獎勵辦法,只要在菱角田中發現水雉築巢下蛋,每孵出 1至 2隻,菱農可獲得 1萬元獎勵金, 3至4隻可獲2萬元;後來獎勵金雖經兩次調降,到今年只剩不到一半,但已獲得農民們支持,通報的築巢數量由10年前的 4巢,成長到 226巢。

辛苦耕耘10年來有了初步成果,根據中華鳥會統計,每年都有40至60隻水雉在園區裏棲息,整個官田地區水雉數量也回升到近 300隻;不僅如此,這個人工濕地也造福其他種類的水鳥,成為許多候鳥和本地留鳥的越冬棲地。

水雉生態園區這塊在旱田上打造出來的濕地,除了經費不足外,僅依靠每年三次灌溉供水的水源,每逢水庫水量不足時還得面臨斷水危機,運作維持格外辛苦,但努力並未白費;保育人員們也希望園區成為生態保育的活教材,得到更多共鳴,讓珍貴的物種都能生生不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