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專欄

高血壓的中醫治療

【大紀元3月3日訊】高血壓是血壓超過正常範圍,收縮壓超過150mmHg,舒張壓超過90mmHg,中醫古代文獻中沒有「高血壓」的記載,也沒有等同的中醫病名。以中醫的觀點認為,高血壓常因人體的陰陽平衡失調而致肝火上升,嚴重時甚至中風、生痰等病變。中醫治療高血壓注重整體的調整,使身體氣血陰陽恢復平衡狀態,預防併發症的發生,達到治未病的目的。中醫治療主要是依病人體質,結合四診辨證論治,筆者在臨床上治高血壓常見的病因、證狀、治療有以下幾種:

一、感冒引起血壓高:是因為感冒血管收縮而引起血壓高,這是暫時性的,等感冒好了血壓自動恢復正常,表現的症狀有頭痛、暈眩、耳鳴、肩痠、頸痠等,治療要分屬於風寒或風熱。中醫說:風為百病之長,就是說很多病都由感冒所引起,所以不能小看感冒,有病要早治,不要遷延日久,病就不好治。

二、肝火上炎:此人性情急躁、易怒,主要證狀有頭痛、眩暈,面紅目赤,口乾便秘,耳鳴或耳暴聾,舌紅苔黃,脈弦數,治方可用龍膽瀉肝湯或大柴胡湯治療。若嚴重時易引起腦出血的中風,所以中醫以瀉肝火為主,配合針灸或放血療法,效果更好。

三、痰飲中阻型:主要證狀有頭痛頭昏,或眩暈而見頭重如蒙,胸脘滿悶,嘔惡痰涎,身重困倦,肢體麻木,苔白膩,脈弦滑或濡滑。治以燥濕祛痰、健脾和胃。常用方劑為半夏天麻白朮湯。此型多見於形體肥胖的高血壓病人,中醫所說的痰包括血脂肪、膽固醇等,血脂肪、膽固醇若過高也易引起瘀血,若嚴重時易引起腦阻塞的中風或心肌梗塞,治療以燥濕健脾為主,再配合活血化瘀的藥,效果更好。

四、心腎不交型:主要症狀心煩不寐,心悸不安,夜寐多夢,頭暈耳鳴,腰膝痠軟,舌紅少苔,脈細數。治以滋水清心,處方可用黃連阿膠湯合交泰丸加減。交泰丸組成為黃連、肉桂。因為失眠容易引起虛火上升、心悸等,因而使血壓升高。此型又兼腎虛,所以治療時要退虛火兼補腎,補腎藥如肉桂、何首烏、蒺藜等。

五、針刺療法:針四關穴(左右合谷、左右太衝)功效迅速,馬上可降收縮壓10-20 mmHg,但要配合藥物治療,血壓才能穩定。

六、放血療法:當血壓高危急時,可在十宣穴放血(十宣穴在兩手十指指端,離爪甲一分處)出血如綠豆大即可,若中風剛剛發生時,放血效果更好,若日後有後遺症也是很輕很輕的。

還有一種老年性高血壓:年齡六十歲以上老年人,由於人體老化形成血管壁硬化,使得血管壁失去了彈性,造成血壓升高,主要的特色是收縮壓明顯升高而舒張壓仍保持正常。在許多臨床研究中已經證實收縮壓升高,特別是急遽升高,和腦中風的產生有直接的關係;而保持正常穩定的血壓可以減少或預防中風的發生。

預防保健:建議有高血壓的病人應保持正常體重,做規律運動(最好是靜坐、游泳、登山等運動),減少飲食中的鈉含量(少吃鹽、味精及醃漬的食物),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鉀、鈣、鎂離子),減少食物中飽和性脂肪和膽固醇的含量,戒煙或服紅麴、川七等食品。◇(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