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逾六成經濟學者指全面通膨來臨

標籤:

【大紀元3月28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八日電)中國財經網站「和訊網」針對中國經濟學者的調查顯示,認為目前中國面臨全面通貨膨脹的學者達百分之六十三點六,與中國官方的觀點有所不同。

「香港商報」今天報導,中國通膨從二零零六年第四季抬頭,已持續十七個月走高。今年二月中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較去年同期上漲百分之八點七,創十一年來新高;其中,食品價格上漲百分之二十三點三。

報導指出,中國官方強調,今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是「雙防」,即防止經濟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

由這項表述和多個經濟部門官員的公開發言可以看出,儘管中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不斷創新高,生活必需品價格持續上漲,但官方不認為全面通膨已經出現,一再強調只是出現結構性物價上漲。

據報導,中國經濟學家李明亮、何誠穎也抱持這樣的觀點,但他們在「和訊網」這次調查中只佔少數。

這次調查中,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丁建臣、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高輝清、安信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高善文、經濟學家金岩石等人,都認為中國面臨全面通貨膨脹。

至於通膨走勢,學者和大行的觀點也不如官方樂觀。中國銀行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今年三月中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預估將較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八點四,包括加息在內的抑制通膨預期政策應儘快公布。

這份報告還預估,今年第一、二季中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將較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八點一和百分之八點五。

報告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未來物價預期指數,使用二零零一到二零零八年一季度數據,依乘法模型對數據序列進行季節性調整後發現,中國物價預期指數趨勢明顯成長,顯示通膨預期正在成長。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認為,著眼於長期反通膨,中國政府的政策應從以利率政策為主,轉向財政補貼政策為主。

他指出,由於中國耕地不足、全球化、工業化和大宗期貨走高等導致中國通膨日趨嚴重的原因都是長期性因素,未來二十年內,中國的長期年通膨水準將在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左右;未來三到五年,中國面臨的通膨形勢最嚴峻,物價上漲年均水準可能會在百分之十上下。

王建表示,由於這些因素都呈加強趨勢,中國政府管制通膨的政策必須著眼於長期。建議中國將反通膨重點從抑制平均物價上漲轉移到重點保護中低收入階層,以及在進口環節採取減稅和財政補貼,以斷絕輸入通膨的外部傳導通道。

他預計,中國政府為反通膨拿出的財政資金必須高達人民幣四千億到五千億元,可能超出政府中期內的財政負擔能力。因此,建議中國政府將繁榮中國股市當做中期內反通膨籌措財政資金的主要管道。

相關新聞
南韓宣布緊急措施  抑制通貨膨脹
中國城市貧民 窮到連通貨膨脹都不怕
原物料價格雖下挫  專家認為漲勢未到盡頭
悉尼煤氣四月漲價 水費電費也將升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