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產業結構調整只聞樓梯響 環團憂心忡忡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20日報導】愛的呼喚 2008地球日專題系列五(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二十日電)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成了各國共同的挑戰,也攸關台灣未來發展。政府在「全國能源會議」、「永續發展會議」都曾做出調整高耗能、高耗水產業結構結論,但至今只聞樓梯響,台塑大煉鋼廠等高耗能產業開發案卻不時傳出,環團對台灣可能面對國際制裁憂心忡忡。

台灣人口約佔世界總人口百分之零點三五,排放的溫室氣體卻佔全世界的百分之一左右,人均碳排放量也名列前矛。因為政治地位特殊,台灣不是「京都議定書」締約國,無法使用清潔發展機制(CDM)及碳排放交易(ET)等減碳工具,減碳工作遲遲沒有重大進展。

儘管如此,政府各部門仍在可行範圍內提出各項溫室氣體減量作為,包括在2006年提出開發中國家第一個「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提出五年內造林兩萬公頃的「綠海計畫」、增加使用再生能源比例、獎勵汽車改裝LPG系統、架設「國家溫室氣體登錄平台」網站及宣導各項生活環保全民減碳作為等。

不過,這些減碳抗暖化作為,除了環團推廣多年的各項生活環保減碳方法已逐漸深入民間外,其他都還在起步階段,無法見到成效。

四月二十二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變遷」,呼籲所有地球公民重視節能減碳議題。台灣環境行動網秘書長潘翰疆引用廣告詞表示,「(台灣減碳)都省小條,開大條」。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台灣住宅與商業部門能源支出約佔所有能源支出比例百分之二十,產業部門約佔百分之五十。

潘翰疆解讀指出,雖然生活環保一樣重要,但就算所有民眾、商家力行減碳,對國家的減碳貢獻度都必須乘以百分之二十,但以政策要求產業調整,馬上就有立竿見影之效。

對產業每每以「競爭力」為由,施壓政府部門延緩相關措施,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徐光蓉指出,以石化、鋼鐵、紡織、水泥為主的產業結構,用掉大部分仰賴進口的能源,卻只創造不到一成實質國內生產毛額,她批評這是以「低油價、低電價、低水價」創造出來的產業競爭力,對照各國正積極研擬「環境稅」、「碳稅」,產業結構調整腳步若不加快,恐將自食惡果。

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評委員文魯彬也說,2012年「後京都議定書」制定後,溫室氣體減量工作將從自願改為強制,台灣若不減碳,肯定會遭到國際制裁。

環保署溫室氣體減量辦公室主任周淑婉表示,立院審查中的「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制度設計參酌京都議定書內容,施行後可供國內產業熟悉相關減碳工具運作方式,2012年「後京都議定書」施行後,可馬上與國際接軌。

不過,她承認,對核定溫室氣體減量的登錄、盤查工作推展並不順利,目前僅有包括中油、中鋼、台電、聯電、友達等六十一家企業到「國家溫室氣體登錄平台」自願登錄,但相信「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經立法院通過後,相關工作很快就可以上軌道。

相較於環保署官員的信心滿滿,潘翰疆等環保人士則憂心忡忡。

他們指出,環保署專責溫室氣體減量工作的人員只有四個人,相關研究計畫、執行經費又僅有數千萬元,與其他國家動輒以相當於中央部會的人力與經費專責檢討相關工作比較,再加上台塑大煉鋼廠案、台電大林電廠擴建案等高耗能開發案隨時可能在環評大會闖關,還有一部沒有減量期程的跛腳減量法案,「不知信心是怎麼來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