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震期間 中國媒體衝破中宣部禁令

標籤:

【大紀元5月20日訊】(自由亞洲電台記者石山報導)按照中國一貫的宣傳政策,凡有大事件發生,媒體都必須統一按照新華社的通稿發表消息。然而這次四川大地震發生之後,中國媒體衝破了這一禁令,記者發出大量災區現場的消息。另一方面,中宣部安排的批判西方媒體的文章卻難以見諸報端。

香港《明報》星期一的一篇發自北京的報導說,四川大地震發生之後,中宣部馬上下達指令約束各地媒體記者不得擅自採訪報導。然而中國各地的媒體記者大量前往災區採訪,有報社派出多達50名記者。一些記者表示,如果不能發稿,寧願在當地當救災志願者。

報導說,中國媒體記者在災區和民眾及軍警合作良好,發出了大量相關的消息和報導,把中宣部的禁令全部拋到腦後。

不過,中國一位新聞工作者彭先生對自由亞洲電台說,雖然大災當前,中國媒體暫時衝破中宣部的禁令,但這個新聞報導的窗口期一過,對媒體的控制將回到原來的狀況—

彭先生:「就連《北京晨報》這種完全地方性的報紙都派了記者進了災區,在這個情況下,置中宣部的禁令為不顧。但是,隨著這個窗口期過去以後,就會對這個事情有所反思。在緊急救援的窗口期過去以後,這樣的深層思考開始出現的時候,必然控制又會恢復,又會加強。」

北京的資深新聞工作者凌滄洲表示,地震發生之後中國各地的報紙大幅報導災區情況,中宣部的約束確實被暫時衝破—

凌滄洲:「中宣部的習慣與作風一貫是這樣的。但是,從其他報紙出現的風氣來看,媒體都是自己在報導這個。今天報紙賣得特別好,我早晨去了兩趟,但只買到一份《新京報》。《新京報》做得是最有新聞感覺的。當然,《京華時報》這種最暢銷的都市報、早報,他做得也很有藝術價值。」

凌先生也認為,在這次地震災情發生之後,許多中國媒體的記者表現出了他們的專業素質,突破了以往官方媒體的風格—

凌滄洲:「有一天的中央電視台直播的,好像是國情辦和地震局共同搞的一個新聞發佈會,有兩個記者,一個是《成都商報》的記者,一個是《中國日報》的記者,提問都非常尖銳,受到很多網民的喝彩,包括我自己的作品中也談到,如果我們的記者都能像這樣,也是新聞的一種進步。就是從良知出發,為了追求新聞真相,他提出了很好的問題。」

凌滄洲認為,因為中國民眾對災情的高度關注,使中國媒體和媒體記者暫時衝破了中宣部僵化的制度性束縛,但中國現存的新聞體制恐怕還有很長時間才能發生改變。

香港《明報》的報導說,在西藏拉薩事件發生之後,中宣部以每萬字10萬人民幣的代價,委託中國十家大學撰寫文章,對西方媒體進行批判,作為隨後階段中國宣傳的重點。然而這個安排卻被四川地震打破。

正在英國作訪問學者的原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焦國標表示,中宣部對西方媒體的批判,是為了削弱民眾對新聞自由的要求—

焦國標:「像《光明日報》成版地發這些文章,請這些最惡劣的新聞學教授,他這種思路實際上長期沒有改變。就是說,你們不是嚮往新聞自由、新聞公正嗎?這個世界上沒有,所以,既然世界上沒有,也別說中國的不好和不是,你就湊合著,就這樣吧。這是他們的邏輯。長期以來,中宣部的邏輯、中國意識形態的邏輯都是這樣的。」

香港媒體的報導說,由於四川大地震的發生,這些籌劃多時的批判文章,可能再也沒有機會出台,中宣部部署的對西方媒體的大反擊,也因此可能偃旗息鼓。(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印尼蘇門答臘5.9級地震
【香江城語】讓悲劇不要再發生
中國收到國內外九十億捐款及物資
投書:向《三秦都市報》進一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