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紀實文學

《失去新中國》第一章 即興表演 (3)

嚴冬過後迎來了一九九九年的早春,王感覺到校園裏瀰漫著越來越緊張的氣氛。天安門大屠殺發生在一九八九年的六月四日。隨著天安門事件十周年日子的來臨,整個城市的電腦螢幕上經常彈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電子郵件,特別是在校園網上。他們稱之為「傳單郵件」,是持不同政見的團體透過中國大陸境外的伺服器發送過來的。也許在網路還不甚發達的中國,這種在網上主動提供資訊的做法對大學生來說是新鮮事。大學生對這種傳單郵件進行了譏諷,王也不例外。這樣的舉動無疑是為了自我保護。但是王還是想知道,這些不同政見人士怎麼會有別人的電子信箱位址呢?

傳來的訊息都是未經中國政府部門審查和過濾的新聞,包括任意抓捕、貪污腐敗和有關領導人的傳言,但是他們也支持中國政府的一些主張。今年的六月四日是採取行動的時候了,遊行示威、非暴力不合作和消極罷工等任何形式都可以,要顯示群眾,特別是大學生,並沒有忘記十年前在大屠殺中犧牲的兄弟姐妹。郵件列舉一切有用的,甚至牽強附會的理由,以煽動性的言語號召人民與政府對抗。例如,當局一而再,再而三禁止大學生舉行示威活動,抗議日本未能就二戰期間入侵中國表示「真誠的」歉意(這是一個長期的、備受學生關注的熱門話題)。在電子郵件中會問:難道學生宣示他們做為中國人的驕傲和表達對過去屈辱歷史的義憤是錯的嗎?

中國領導人也能看到這樣的內容。郵件指出,在即將到來的周年紀念日裏被逮捕人數會飆升,任何當年參加過天安門事件或者從那時起與中國地下民主黨有關係的人都會受到監視。中國共產黨的神經是如此的脆弱,以致他們會反應過度。有一則在外國人中流傳的故事,幾名來自加利佛尼亞大學的留學生在狂飲了一夜的啤酒後,從北京師範大學學生宿舍的樓頂上扔下了幾個啤酒瓶子。這本來微不足道,但是由於在漢語裏「小瓶」與鄧小平的名字同音,所以校方認為這預示著一場嚴重的具有政治色彩的示威活動即將開始,因此向中國國家安全部門求助。

為了防止天安門廣場成為遊行集會的地點,一九九八年底,當局藉口對廣場進行翻新,開始沿著廣場的外圍架設障礙物。這些障礙物看起來非常怪異並出奇的高,就像一面迷你的柏林圍牆,工程等於在北京的心臟上開了一個洞,一直到一九九九年六月仍未竣工,中國政府在基建工程上的拖拉真是聞所未聞。有學生認為,這個中國式的地上大圓圈恰恰說明了當局的懼怕和罪惡感。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家境富裕、可瀏覽著網路、腳穿麥克‧喬丹(MICHAEL JORDAN)球鞋的一九九九年的中國大學生居然認為他們與天安門一代生活在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他們接觸到的所有有關天安門學運的歷史幾乎都是歪曲的。王也包括在內,現在的大學生認為,當年在天安門鬧事的學生太幼稚,玩得過火了,那些學生運動的頭目都是機會主義者,目的是想從美國人的手中撈錢。

有些一九九九年的大學生甚至還帶著刻薄的「倖存者的罪惡感」,給人一種自以為是、不關心政治,只注重個人前途的感覺。

王對上面的各種態度和觀點表示尊重。一個非洲來的交換學生曾經試圖說服他改信基督教。做為一名回教徒,王雖然認為改變宗教信仰是不可能的,但還是耐心地聽了這名基督徒長達三十天的勸說,非洲學生對宗教篤信的程度深深吸引了他,那是與狹隘、功利的中共黨文化極為不同的價值觀。(王也熱愛根植於美國社會中的同樣的價值觀;無論何時,只要能拿到一本《時代周刊》,他都會翻來覆去地看。)即使他不能接受一九八九年大學生的天真爛漫,但他還是認為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堅信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正確的。王不打算六月四日那天去示威(他稱之為「反對」),但是不那麼做卻又讓他感到心神不寧。

今天是一九九九年五月八日,當學校的巴士停靠在日壇公園旁的林蔭道時,王的心劇烈地跳動著。「也許今天是一個不同凡響的日子。也許今天他們無法阻擋我們。」

王在周六上午的清晨就知道大使館被炸的事件。他當時正坐在宿舍裏,美國導彈擊中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消息讓他感到非常震驚。隨後,他的思路在這幾個月來第一次變得如此清晰。他不喜歡中國共產黨及其推行的政策;坦白地說,他對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安危也漠不關心。但他想到的不是這些事情,有一種感覺越來越明顯並占據了他的腦海:我們不是美國人的朋友。我們是戰場上的對手。美國人的傲慢無禮使我們的人民受到了屈辱。然而中國政府卻無所作為,因為中國政府在國際關係中總是扮演懦夫的角色,簡直就是外國人的一條哈巴狗。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反對美國。

王開始自己製作標語,這是傳統的中國抗議方式。他的標語大意是:中國人是不可戰勝的,中國是不會屈服的。他想,也許我是中國第一個提出這個口號的人,所以,他在標語底下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但是憂慮也隨之而來,他公開的、未經審查的帶有政治色彩的行為有可能導致他學習和職業生涯的結束,甚至給他帶來肉體上的折磨和牢獄之災。這並不是憑空臆想,當其他學生受到王的啟發也開始製作標語時,一位教授看到了王的作品。教授喜愛王這個學生,所以他很著急,試圖用一張紙來蓋住王的簽名。王對教授的舉動表示感激,但認為其他的同學已經看到自己的署名,現在去掉它會顯得自己膽小懦弱。所以,署名保留了下來。

(待續)

轉自【博大出版社】

更多訊息……(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