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纪实文学

《失去新中国》第一章 即兴表演 (3)

严冬过后迎来了一九九九年的早春,王感觉到校园里弥漫着越来越紧张的气氛。天安门大屠杀发生在一九八九年的六月四日。随着天安门事件十周年日子的来临,整个城市的电脑萤幕上经常弹出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特别是在校园网上。他们称之为“传单邮件”,是持不同政见的团体透过中国大陆境外的服务器发送过来的。也许在网路还不甚发达的中国,这种在网上主动提供资讯的做法对大学生来说是新鲜事。大学生对这种传单邮件进行了讥讽,王也不例外。这样的举动无疑是为了自我保护。但是王还是想知道,这些不同政见人士怎么会有别人的电子信箱位址呢?

传来的讯息都是未经中国政府部门审查和过滤的新闻,包括任意抓捕、贪污腐败和有关领导人的传言,但是他们也支持中国政府的一些主张。今年的六月四日是采取行动的时候了,游行示威、非暴力不合作和消极罢工等任何形式都可以,要显示群众,特别是大学生,并没有忘记十年前在大屠杀中牺牲的兄弟姐妹。邮件列举一切有用的,甚至牵强附会的理由,以煽动性的言语号召人民与政府对抗。例如,当局一而再,再而三禁止大学生举行示威活动,抗议日本未能就二战期间入侵中国表示“真诚的”歉意(这是一个长期的、备受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在电子邮件中会问:难道学生宣示他们做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表达对过去屈辱历史的义愤是错的吗?

中国领导人也能看到这样的内容。邮件指出,在即将到来的周年纪念日里被逮捕人数会飙升,任何当年参加过天安门事件或者从那时起与中国地下民主党有关系的人都会受到监视。中国共产党的神经是如此的脆弱,以致他们会反应过度。有一则在外国人中流传的故事,几名来自加利佛尼亚大学的留学生在狂饮了一夜的啤酒后,从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宿舍的楼顶上扔下了几个啤酒瓶子。这本来微不足道,但是由于在汉语里“小瓶”与邓小平的名字同音,所以校方认为这预示着一场严重的具有政治色彩的示威活动即将开始,因此向中国国家安全部门求助。

为了防止天安门广场成为游行集会的地点,一九九八年底,当局借口对广场进行翻新,开始沿着广场的外围架设障碍物。这些障碍物看起来非常怪异并出奇的高,就像一面迷你的柏林围墙,工程等于在北京的心脏上开了一个洞,一直到一九九九年六月仍未竣工,中国政府在基建工程上的拖拉真是闻所未闻。有学生认为,这个中国式的地上大圆圈恰恰说明了当局的惧怕和罪恶感。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家境富裕、可浏览着网路、脚穿麦克‧乔丹(MICHAEL JORDAN)球鞋的一九九九年的中国大学生居然认为他们与天安门一代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他们接触到的所有有关天安门学运的历史几乎都是歪曲的。王也包括在内,现在的大学生认为,当年在天安门闹事的学生太幼稚,玩得过火了,那些学生运动的头目都是机会主义者,目的是想从美国人的手中捞钱。

有些一九九九年的大学生甚至还带着刻薄的“幸存者的罪恶感”,给人一种自以为是、不关心政治,只注重个人前途的感觉。

王对上面的各种态度和观点表示尊重。一个非洲来的交换学生曾经试图说服他改信基督教。做为一名回教徒,王虽然认为改变宗教信仰是不可能的,但还是耐心地听了这名基督徒长达三十天的劝说,非洲学生对宗教笃信的程度深深吸引了他,那是与狭隘、功利的中共党文化极为不同的价值观。(王也热爱根植于美国社会中的同样的价值观;无论何时,只要能拿到一本《时代周刊》,他都会翻来覆去地看。)即使他不能接受一九八九年大学生的天真烂漫,但他还是认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王不打算六月四日那天去示威(他称之为“反对”),但是不那么做却又让他感到心神不宁。

今天是一九九九年五月八日,当学校的巴士停靠在日坛公园旁的林荫道时,王的心剧烈地跳动着。“也许今天是一个不同凡响的日子。也许今天他们无法阻挡我们。”

王在周六上午的清晨就知道大使馆被炸的事件。他当时正坐在宿舍里,美国导弹击中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消息让他感到非常震惊。随后,他的思路在这几个月来第一次变得如此清晰。他不喜欢中国共产党及其推行的政策;坦白地说,他对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安危也漠不关心。但他想到的不是这些事情,有一种感觉越来越明显并占据了他的脑海:我们不是美国人的朋友。我们是战场上的对手。美国人的傲慢无礼使我们的人民受到了屈辱。然而中国政府却无所作为,因为中国政府在国际关系中总是扮演懦夫的角色,简直就是外国人的一条哈巴狗。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反对美国。

王开始自己制作标语,这是传统的中国抗议方式。他的标语大意是:中国人是不可战胜的,中国是不会屈服的。他想,也许我是中国第一个提出这个口号的人,所以,他在标语底下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但是忧虑也随之而来,他公开的、未经审查的带有政治色彩的行为有可能导致他学习和职业生涯的结束,甚至给他带来肉体上的折磨和牢狱之灾。这并不是凭空臆想,当其他学生受到王的启发也开始制作标语时,一位教授看到了王的作品。教授喜爱王这个学生,所以他很着急,试图用一张纸来盖住王的签名。王对教授的举动表示感激,但认为其他的同学已经看到自己的署名,现在去掉它会显得自己胆小懦弱。所以,署名保留了下来。

(待续)

转自【博大出版社】

更多讯息……(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