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尋找台灣潛在優勢產業 點火後盼發光發熱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何宏儒台北五日電)台灣的科學研究投資,是否孕育足以啟動尚未存在優勢產業的創新發現能力?台灣是否存在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附加價值服務業?

為解答這二個問題,中央研究院院士王佑曾執行行政國家科學委員會「台灣學術里程與科技前瞻計畫(Foresight Taiwan)」,著手尋找具大規模產業化潛力的早期技術,及有機會開創高附加價值的創新服務業。

分析台灣經濟發展歷程,他將過去50年台灣經濟成長曲線圖,以每10年為1區間進行更細緻劃分,發現經濟成長率波動情況,可分成截然不同的「成長區」、「成長減緩區」,其交界點為1980年。換句話說,台灣經濟成長在1980年代達高峰後,即開始穩定下降,即使在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期間亦不例外。

儘管高科技幾為台灣產業基礎的同義詞,不過王佑曾認為,如果我們僅繼續強化開創目前產業基礎的相關技術,則維持台灣經濟健康成長的目標恐難達成。

相較香港、新加坡,近年台灣GDP增長較低許多。王佑曾強調,港、星的優勢不是我們可輕易學習,台灣必須找出自己的優勢。

經向台灣學界廣範蒐集研究計畫,其研究團隊作成結論認為,推動台灣未來經濟成長將有3大支柱,包括電子產業、屬於早期發現階段的潛在新興產業、可創造出口的高附加價值服務業。

「Foresight Taiwan」自2007年開始執行後,目前已甄選碳水化合物合成、三維神經影像、奈米結構、微聚焦X光、晶體光纖、非揮發性記憶體等6個導向早期技術的發現、醫療旅遊服務計畫,以及建構早期技術併購資訊平台研究計畫,希望開創台灣潛在優勢產業。

國科會前主委陳建仁說,原創技術的發展,台灣科學界於此領域始終著力不深。猶如當初無人知曉Yahoo、Google今日可壯大至此,「Foresight Taiwan」計畫中,導向早期技術的6項研究,一開始不應以最終可開創多少經濟產出角度進行思考。

王佑曾說,若科學研究僅以「產業化」為目標,則或許可稱之為「有用的」科學研究;但如此一來,將失去「更創新」的機會,因此須自科學發現開始,尋找其有無成為前瞻產業的機會。

不過,「早期科學發現」與能否成為賺錢的「生意」,中間仍有一大段路要走!

陳建仁說,從產業角度出發,有好的構想就離開學術圈、投入生產製造,這是美國的作法。然而,發表論文畢竟為科技進步表徵,具潛力的台灣科學家往往聚焦科學研究,不會去思考科研成果是否具原創技術潛力,因此應逐漸改變學者這方面的「習慣」。

找出「前瞻計畫」大方向之後,政府除對8項研究計畫分予補助,接下來也將向創投投石問路,瞭解其參與計畫的可能性。尋找台灣前瞻產業的「超級任務」,火炬已經燃亮,未來能否發光發熱,且讓人拭目以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