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觀點】毒奶粉事件凸顯中國食品安檢漏洞

人氣 25

【大紀元9月26日訊】三鹿公司生產毒奶粉的事件近日來持續擴大,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在9月16日進一步公佈,共有22家中國大陸企業的69個批次嬰兒奶粉產品,被檢驗出含有三聚氰胺,其中包括蒙牛、伊利等知名企業。蒙牛是中國大陸乳品業的重要品牌,伊利則是國有控股企業,也是北京奧運的贊助廠商,相關消息傳出後引發中國大陸民眾的嚴重關切。

根據中國衛生部長陳竺公佈的數據顯示,從9月12日至17日為止,中國大陸已經有6,244個病例,1,327人留院觀察治療,其中158個病例曾經發生過急性腎功能衰竭,並且有3個病例死亡。

三聚氰胺是種化工原料,主要用來製作樹脂、黏合劑與塗料。一旦人體攝入三聚氰胺,將會對生殖、泌尿系統造成損害,導致膀胱結石或是腎結石。中國大陸乳品企業之所以在乳品中添加三聚氰胺,是因為三聚氰胺能增加蛋白質含量,可以增加乳品的價格。這次中國大陸的國產乳製大廠,先後被查出在生產的嬰幼兒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顯示毒奶粉事件並非單一個案,而是全面性的問題。根據報導,中國大陸乳品廠商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一直是「業內的潛規則」,只是長期以來中國政府視若無睹。

事實上,早在2007年1月,中國大陸媒體《南方周末》便曾報導過中國知名上市乳品公司的摻假黑幕。《人民日報》網站也曾在2007年1月4日轉載該篇文章。只是這些事關人命的問題曝光後,一直沒有受到中國政府的重視,以致乳品企業摻假氾濫,有毒奶粉充斥市面,最後終於造成嬰兒在喝了有毒奶粉後死亡的不幸事件。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承認,過去中國政府在對國產奶製品進行檢測時,並沒有對有毒有害化學物質進行檢測的規定。這顯示中國政府官僚體系的管理能力還十分低落,一直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商品與食品監管機制。

毒奶粉事件反映出中國大陸長期以來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過去當外國政府在中國大陸出口的產品中檢查出有害人體的化學物質時,中國政府總是將之解讀為外國政府打壓中國出口產品的陰謀,目的在迫使中國政府做出貿易讓步。只是在這次的毒奶粉事件中,中國大陸的民眾成為直接受害者,甚至連大型知名企業生產的奶粉都被驗出有毒物質,許多人不禁要問:「現在到底還有什麼東西可以安心地吃下肚?」為什麼一個花費400多億美金舉辦奧運的政府,竟然會讓廠商在嬰幼兒食用的奶粉中添加塑料工業原料,殘害下一代的健康。

應該是理性看待中國大陸食品安全的時候了!中國政府不應再把食品安全問題,推託成外國政府的貿易打壓,或是把責任推給個別企業,認為只是少數不良廠商造成的個案。對於中國大陸產品與食品參雜有害農藥、有毒化學物質與抗生素等問題,中國政府應該全面檢討,並且建立起專業的檢驗標準與嚴格的法律監管機制。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已經讓中國大陸民眾對政府失去信心,假如中國政府不能有效地防範劣質商品與食品在市面上流通,讓消費者的權益一再受到侵犯,總有一天,中國大陸民眾的積怨會全面爆發開來,屆時將會付出更大的社會成本。

(本文由中央廣播電台《台灣觀點》節目提供,節目首播時間為週一至週五22時55分,網址為:http://www.rti.com.tw/)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林芳郁請辭獲准  蔡英文:馬政府的警訊
防範毒奶粉  泰國再下架六項奶製品
法藍夢麵包 巴掌大600元!
大陸學者:「神七」上天 結石不會落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