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新人類正在改變你的世界(3)

唐.泰普史考特

標籤:

創新:給我最新的!

N世代要最新、最好的產品——無論是手機、iPod 或遊戲機。因為這會讓他們的朋友感到羨慕,也讓他們在社交網站上有話題可聊。

他們通常都會如願:新款式持續上市,而且多數時候,功能、速度或容量都會有極大的改善。

「網影響網路」的升起

今日,年輕人佔絕大多數的線上社交網路,是年輕人彼此聊天、認識新朋友及維持友誼的主要場所。我指的不僅是像Facebook 或MySpace 這類網站,還包括其它人們會上去分享資訊的眾多網站。

他們持續交換彼此對電影、衣服、以及這些網站上其它許多主題的看法。想要購買東西時,N世代會連到線上社交網路,看看他的朋友們都買了些什麼——32 %的青少年表示他們會「買朋友買的東西」。對於自己沒用過的產品,29 %的青少年會向朋友請教意見。

孩子們相互影響的程度前所未見。年輕時,我一天內可以影響的人相當有限——都是我的兄弟姊妹及幾位好朋友。他們並不是常常徵詢我的意見,而當他們徵詢我的意見時,問題通常相當簡單:我們要走路或騎腳踏車去公園?

我將他們培養出來的這些溝通網路與關係稱為「網影響網路」。對N世代而言,影響確實存在那兒,在那些由朋友與熟人形成的網路裡。

就某種角度觀之言,這類網路機制並不新鮮—— 巡迴業務員(traveling salesman )、直銷派對(Tupperware party ,美國直銷人員經常在自家舉辦派對,他們會準備小點心,邀請鄰居及好友加入。

除了銷售產品,還兼具聯誼功用)、連鎖信及一群認識很長一段時間的朋友等都算是。企業主管長久以來都知道這類網路系統的價值:這是為什麼麼他們會成立專屬俱樂部,經常舉辦晚午餐會。問題是,傳統社交網路規模無法壯大:它們受知名的「鄧巴數字」(Dunbar’s number )所限制。

1992 年時,一名英國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 認為,一個群體的正常規模——包括高中朋友及那些你會再次想到的人——約為150 人。這是多數人類可以在一個或多個群體裡,透過個人維持穩定關係的人數。

這是鄧巴在觀察靈長類動物之後所下的結論,不過這個數字會依不同靈長類新皮質(neocortex )的大小而有差異。

他從研究中推斷,人類的正常規模應該是147.5 人,而這數字恰巧是典型工業前村落、一組職業軍隊、哈特族(Hutterite ,美國西北部各洲及加拿大的孟諾教派的一支)形成的農業社群、以及科學領域的次專科(scientific subspecialty )裡,人類規模的約略數字。

這限制不僅只是因為大腦的大小。鄧巴指出,靈長類會相互整理毛髮,藉以維繫社交關係,因此牠們沒有時間去經營較大的關係群體。人類也會協助彼此打理門面以維繫關係,而語言是這種社交打扮(social grooming )的形式之一,語言讓他們可以維繫較大的關係群體——然而,他們仍舊受限於一次所能交談的人數。

鄧巴指出,人類能否發展出較大的關係群體,端賴是否能發展出更具時間效率的社交聯繫方式。鄧巴於1992 年開始研究他的理論,比線上社交網路出現的時間還早。

但如今,我會說,像Facebook 這類社交網路是新的社交聯繫型態,能打破鄧巴數字,讓妮可這類N世代維繫一個穩定的、人數約700 人左右的友誼圈。

今日,網際網路與線上社交網路技術粉碎了鄧巴的假設性數字限制。N世代所使用的溝通網路,層次遠比他們父母年輕時候的方式更複雜、更有效率,能維繫的關係也多得多。

當我和妮可一樣大時,我只有少數幾個朋友,因為我們連繫的方式是透過面對面接觸。電話費很貴;機票就更不用提了。但現在,許多年輕人參與更大、更複雜的社交網路,是我們十年前無法想像的。地理與時區不再成為問題,社交網路讓用戶可以比以前更快、更簡便地接觸其他人。

也向「六度分隔理論」道別吧。這台詞是來自約翰‧桂爾(John Guare )精彩的舞台劇,但卻是依據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史坦利‧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1960 年代末知名的研究理論。

米爾格倫教授想知道,需要透過多少人才能讓兩名隨機選取的人取得聯繫,為此,他設計了一套巧妙的實驗。他送出一份信函給住在內布拉斯加州與堪薩斯州的人,並給這些人一位住在波士頓的證券經紀人的名字與地址。

他們的使命便是將這封信寄給自己認識的某人——朋友或熟人——而這個人或許認識、或確實認識這名證券經紀人。多數信件都未能達成使命。而達成使命者,通常是透過6個人轉寄,而將郵寄信件送達這名證券經紀人手中的。

實驗進行期間,網際網路還在萌芽階段,電子郵件也還被沒發明。我確信,如果實驗是在電子郵件、網站、Google 及Facebook 相當普及的現在進行的話,結果將截然不同。

如果妮可問她那700 位友人有誰認識某位波士頓證券經紀人,我懷疑是否還需要經過6個人才連繫得到他或她。現在應該是二度分隔?還是三度?

朱瑞‧雷斯科維克(Jure Leskovec )是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一位研究這種小世界現象的研究員,他曾於2007 年和微軟科學家艾瑞克‧霍威茲(Eric Horvitz )共同進行一項研究,稱做「從全球規模看大型即時傳訊網路(Planetary Scale Views on a Large Instant Messaging Network )」,觀察的樣本數量比米爾格倫的研究高出400 倍之多。

這項研究是於2006 年6月進行的,涵蓋了全球2.4 億人透過即時傳訊網路進行的300 億則對話,數量相當驚人。

研究發現:在這浩瀚的即時傳訊世界裡,需透過6.6 個人才能聯繫任何兩個互不相識的人。

雷斯科維克看的不是介於威奇塔(Wichita ,位於堪薩斯州)與波士頓之間的人們,而是整個地球上的人:「任意兩個人之間的距離依舊少於7個人!

隨著網路持續發展,這數字將會縮小,」雷斯科維克說。「這是反直覺的,但是距離將隨著人們累積的朋友愈多而愈短。」

我提議稱之為「泰普史考特的朋友新定律(Tapscott’s New Law of Friends )」。好吧,那只是一個假設:「地球上任意兩人的分隔度數與你社交網路的規模成反比。」

這定律的推論是這樣的:「在社交網路的這個新世界裡,你可以擁有700 名朋友,若要與地球上任何一個人連繫,只需透過低於7個以下的人。」

這種相互連繫的新型態代表著,網影響網路的成員因為能維繫的關係規模而擁有前所未有的力量。他們有較多可受他們影響的朋友,他們花較少步驟卻能接觸更多人,而且,在條件俱足的情況下,他們可以將自己對某政治事件、或某消費性產品或服務的看法(無論正面或負面)像野火般散布出去。@待續…

摘編自 《N世代衝撞》 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分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線上通訊服務竄起  駭客發動木馬竊聽攻擊 
互聯網業者有話說:別再非法打壓我們了
部落格吸金術(6)
奧美大師傳授直效&網路行銷秘訣(3)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