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台學者:做好配套 勿淪為增稅手段

【大紀元10月20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台灣政府計畫開徵能源稅,學者表示,既然這是項稅制改革,就必須要做好配套措施,讓企業和民眾有時間來緩衝調整,且不能淪為增稅手段,否則,勢必引發國內民意強烈的反對聲浪。

*其他部分須同步減稅*

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表示,為了因應全球暖化,世界各國都逐步在推行綠色稅制改革,希望能讓經濟成長與環境改善同步兼顧。雖然屬於能源密集的產業,短時間內將有直接負面影響,但這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是正面助益。若政策實施妥當,對總體經濟不會有太多負面衝擊。

但王塗發強調,政府擬開徵能源稅,重點不在能徵收到多少稅收,而是其他部分必須同步減稅,像是一般民眾的綜合所得稅、企業的營利事業所得稅等,因此,開徵能源稅的配套措施是非常重要關鍵。

「能源稅不可淪為政府增稅的手段!」王塗發說,綠色租稅制度改革,目的並不在擴大稅收來源,政府必須同步擬好相關減稅的配套措施。

台灣綜合研究院代理院長吳再益指出,過去綠色租稅討論的有兩部分,除了能源稅之外,還有環境稅。在能源稅方面,由於我國能源價格偏低,在考量價格合理與兼顧產業競爭力,若開徵能源稅必須用最低價格、且逐年調整增加方式,才能降低對企業與民眾的衝擊。

至於環境稅部分,吳再益認為,由於日本、韓國都還沒開始做,台灣無需走在前面,若能源稅與環境稅同時開徵,衝擊實在太大。

前中央研究院社科所副研究員蔡吉源則表示,以台灣這樣一個非產油國家來說,我們能源是相對便宜的,能源稅遲早要課,這也是國際趨勢。但能源稅開徵之初,價格絕對不能太高,也必須拉長十年以上逐年增加,讓大家有時間可以慢慢進行調整。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