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

中國濫捕海水升溫 烏魚銳減

【大紀元12月1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氣候暖化,海洋漁業資源也跟著改變。過去野生烏魚只在鵝鑾鼻外海現蹤,但從三、四年前,北部,甚至東部漁民都捕得到烏魚。台灣漁業署認為是冷流無法南下,烏魚路線改變,連帶地也影響同屬食物鏈的黑鯧與皮刀魚。

每年冬至前後,烏魚從中國黑龍江、長江、黃河口,洄游至台灣西南部近海產卵,此時烏魚最成熟,烏魚子也最飽滿,為漁民帶來大筆的收益,又被稱為「烏金」。但近年來,漁民捕獲量減少,台灣烏魚子製作早就改以養殖的烏魚為主,養殖烏魚一年產量為二千七百公噸,野生烏魚約一百一十公噸。

根據漁業署統計,九十年台灣漁撈生產量還有一千五百五十九公噸,九十五年為一百九十三公噸、九十六年為一百一十一公噸。漁業署表示,數量急遽下降,主要是烏魚源頭被中國漁船「攔截」,加上中國濫捕嚴重,造成台灣漁獲量迅速萎縮。

中國濫捕外,近年來也發現烏魚銳減與氣候暖化、海水升溫有關。漁業署副署長陳添壽表示,原本在鵝鑾鼻外海才能捕獲烏魚,三、四年前有漁民在北部、東部外海也可以捉到,量雖不多,卻顯示烏魚的洄游路徑改變,研判是海水升溫造成影響。

陳添壽指出,海水升溫會擾亂漁業資源,像是依賴海水養殖的九孔,溫度升高一、兩度,就會造成養殖池裡藻相、營養源變化。但他強調,十年來東北角的九孔數量銳減,產值從十二億元減少至一億元,並非海水升溫,而是感染病毒所致,而未來氣候變遷,讓九孔養殖面臨更大的挑戰。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