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

第二次文革再現——被破壞中的故鄉

【大紀元12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童曉日本編譯報導)一位旅日華人在日本經濟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對大陸為所謂改革開放,瘋狂地破壞傳統文化建築,令多個歷史古都面目全非、蕩然無存,猶如文革再現。

文章指出,澳洲的經濟學者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曾經以資本主義的創造性破壞(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of capitalism)的表現,提倡「創新」(Innovation)理論。但是,中國迄今為止的30年改革開放政策,卻是用「創新」在破壞。雖然有部份國民生活走向小康,但另一面卻嚴重破壞了傳統的文化財富。像是「第二次文化大革命」。

回顧歷史,約40年前,毛澤東為打倒劉少奇等政敵,動員年輕人等,發起了稱為「文化大革命」的群眾運動。那些年輕人為了擁護毛澤東而成為「紅衛兵」,將舆毛澤東持不同政見的政治家和學者,定性為「反革命分子」,揭發並將其打倒。

但是,實際被打倒的並不是毛澤東的政敵,「紅衛兵」演變為暴徒,對知識份子和學者進行迫害,甚至,把代表中國5000年曆史和傳統文化的寺廟等文化遺產,定為封建社會的象徵,而全部毀壞。

毛澤東晚年更是對身邊的人這樣說:「文化大革命這樣的運動,一次是不夠的,要進行2次、3次才可以。」

對北京、南京、恩寧古城的破壞

70年代末,復權後的鄧小平號召「發展經濟才是至高無上的道理」,宣佈不會再次掀起類似文化大革命的群眾運動。因為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鄧小平,深知文革有多恐怖。

鄧小平的本意或許是,比起守住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如防範二度發生權力鬥爭更切實際。

但諷刺的是,鄧小平自身號召的「改革開放」政策,到現在為止卻演變成第二次的「文化大革命」。

40年前的文化大革命迫害了知識份子,「改革開放」政策的高度開發,將象徵傳統文化的古城老街,毫不猶豫地拆掉破壞。

比如代表北京住宅樣式的「四合院」,以開發建設2008年北京奧運為由,多數被拆毀了。

筆者的故鄉-南京也是一樣。南京是明太祖朱元璋建都的古城,遺留下大量代表明朝建築文化的建物。但是隨著近年所謂的都市再開發,將這些傳統建築物一掃而空。

甚至,計劃將代表華南建築文化的廣州市恩寧路附近的老街,在一年內全部吃掉。

筆者曾經登過山東省的泰山。是唐朝詩人杜甫,因吟詠「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而聞名的泰山。

沿路的大型岩石上,均刻有歷代文人的「墨寶」。在接近山頂的一塊岩石上,卻有一塊前總理李鵬寫的「建設好泰山」字樣。難道作為世界遺產的泰山要進行開發建設,而不是保護嗎。

想變成第二個紐約、芝加哥嗎

約20年前,筆者在名古屋留學時期,作為友好城市的南京市市長在來訪期間在記者會上,自豪地說:「在未來的十年中,要在市中心建成40棟40層以上的摩天樓。」

從那以後經過了20年,在南京40層以上的高層建築據說近100棟。市長的夢實現了,但同時,南京的優點蕩然無存。

南京市內主要的街道種有林蔭樹,並開通了隧道。但這些多數是為拓寬道路砍伐而來。

明朝古城老街的風貌已被徹底毀壞。儘管筆者每月均出差回國,但很少回故鄉南京。這樣至少還能在記憶中保存原始風貌。

如果說40年前文化大革命的主力是「紅衛兵」,那現在「文化大革命」的主力是地方政府和開發商。

現在去到歷史的古都,很多市街的牆上都寫有「拆」字,這和40年前文化大革命時牆上的「打倒」二字,不是同樣的意思嗎。

地方政府為了顯示自己的業績,儘可能興建高層建築。另一方,開發商為了牟利,勾結懷有虛榮心的省長、市長,將集古城文化於一身的老街,連根拔起。

他們想要建設的並不是中國式的城市,而是高樓林立的第二個紐約或芝加哥。

悲慘的歷史在重複上演

根據歷史文獻,65年前日本被美軍空中轟炸時,代表中國的建築家梁思成,趕赴當時美軍所在重慶的司令部。(梁思成是逃亡日本的梁啟超之子)

梁思成建議美軍司令不要轟炸京都和奈良,因為那不只是日本的財產,而也是人類共有的財產。司令官真的接受並執行了這個建議。

其實60年前,梁思成同樣對當時的毛澤東建議說:「希望不要毀掉北京老街和城牆。如果想建設新北京,可以在老街以外的農村興建。」但毛澤東無視此建議。

現在進行中的「改革開放」政策是:在鄧小平號召的、發展經濟才是至高無上的道理的名義下,每天都持續毀壞數百年、上千年,甚至更久以前遺留下的建築文化和文化財產。如果這樣再過10年,可以想像中國主要城市的文化氣息,會完全埋沒在沒有表情、無趣乏味的高樓林立的街市中。

人們總在說,歷史又重演了。但是,為什麼人們不能從一次次慘痛的歷史教訓中總結經驗呢?

毛澤東死亡四十多年後,其曾說的「第二次文化大革命」,居然還在進行著。

中國人總是以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而自豪,但極有可能再過10年,在博物館以外的地方再也看不到遠古以來的傳統文化。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