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人工飼養蟋蟀 詹曜威出頭天

人氣: 33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2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縣24日電)真是行行出狀元!在嘉義縣中埔鄉開設咖啡農場的詹曜威,本著對鬥蟋蟀的熱愛,在自家農場繁殖上千萬隻蟋蟀,曾日銷50萬隻給上百家寵物店及餐館,也為他贏得「蟀哥」的雅號。

根據文獻記載,鬥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到了清朝極度盛行,據說唐太宗經常失眠,宰相閻立本曾建議聽蟋蟀聲治療,有點類似今天的音樂療法。

詹曜威表示,蟋蟀又稱蛐蛐、莎雞,與蟈蟈、油葫蘆並列中國三大鳴蟲,由於蟋蟀的鳴聲有如織布機,在寂靜的夜裡響起,彷彿敦促婦女辛勤工作,因此又稱促織、催織、紡紗娘。

歷史上有幾位皇帝特別熱愛蟋蟀,上行下效,鬥蟋蟀於是成為達官貴人、宰相甚至宮廷內的遊戲,而平民百姓跟著流行,相傳明宣宗喜歡鬥蟋蟀,許多百姓因此弄得家破人亡。

南宋宰相賈似道也非常熱愛鬥蟋蟀,他在政治上毫無建樹,卻將所有精力用在鑽研鬥蟋蟀上,甚至編纂了一部蟋蟀玩家必讀的「促織經」,使他獲得「蟋蟀宰相」的稱號,但也落得「亡國宰相」的罵名。

清代鬥蟋蟀風氣也非常盛行,由於蟋蟀又名「促織」,因此歸「織造府」統管,甚至一度由官方主持鬥蟋蟀活動,因此被後來的衛道人士批評為封建餘毒。

據說,清末的慈禧太后是歷史上最愛鬥蟋蟀的權貴之一,每年重陽節,她都會在頤和園開賭鬥蟋蟀,並由宮中專精鬥蟋蟀的「把式」代勞,與她對決的,是一群王爺、福晉、公主以及有錢的太監們。

詹曜威指出,台灣常見的蟋蟀有三種:台灣大蟋蟀、黃斑黑蟋蟀和眉紋蟋蟀。其中,黃斑黑蟋蟀是民間用來鬥蟋蟀的主角。

他說,蟋蟀只有公的會叫,母蟋蟀不會叫,這是因為雄、雌蟋蟀的翅膀結構不同所致,雄蟲翅膀有明顯凹凸花紋,雌蟲的翅紋平直;雄蟲是藉由磨擦上翅發出聲音,有求偶、警示、領域宣示等作用。

本著對蟋蟀的熱愛,詹曜威在得知寵物市場需求之後,與友人郭子儀共同研究人工繁殖蟋蟀,沒想到,繁殖場愈開愈大,目前已拓展到2公頃多,所飼養的蟋蟀高達上千萬隻,而且產量、品質非常穩定,連冬天都可以繁殖。

詹曜威說,好友郭子儀與唐朝名將同名同姓,前年郭子儀帶著他倆共同飼養的蟋蟀,前往台南縣烏山頭水庫參加虎頭埤鬥蟋蟀大賽,結果勇奪第一,獲得獎金新台幣5萬元,從此兩人對飼養蟋蟀更有心得,品質也獲得外界肯定。

他表示,鬥蟋蟀是台灣早年鄉間常見的遊戲,人們利用蟋蟀領域性強、好鬥的天性,將兩隻公蟋蟀置於一個狹小空間內,逼雙方廝殺,直到一方退怯甚至喪命為止,由於有戰鬥就有輸贏,因此也淪為民間的賭博工具。

據說,台灣每年至少有一場鬥蟋蟀大賽,由於地下賭局賭金至高達上億元,過去曾有一隻冠軍蟋蟀開價50萬元的紀錄,但因一般蟋蟀的壽命只有4、5個月,因此那隻「與中級房車等值」的蟋蟀,主要是留作配種之用。

詹曜威表示,蟋蟀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不僅寵物店的爬蟲類、觀賞魚愛吃,就連許多山產店、餐館也有「炸蟋蟀」這道名菜,因此他飼養蟋蟀的主要銷路是水族館、寵物店、山產店與特色餐館。

他說,一隻母蟋蟀可以多次產卵,每次約可產100顆以上,10至25天會孵化,經他多年研究發現,繁殖蟋蟀應在乾燥的環境,尤其溫度在攝氏28度最佳,養殖場必需保持適當的濕度,以避免螞蟻入侵。

蟋蟀的幼蟲經過8次脫殼,也就是大約2個月後,會蛻化為成蟲,這時候,就要分開飼養,以避免互相爭鬥喪命。他飼養的蟋蟀分為「戰鬥蟋蟀」、「寵物吃的蟋蟀」和「餐廳入菜用蟋蟀」三大類。

詹曜威說,他在飼養蟋蟀的初期,家人還叨唸他不務正業,尤其早年受限於冬季無法繁殖的困擾,直到3年前才突破困境,如今日產10萬隻,供貨穩定,在經濟不景氣的同時,也為他創造高額利潤。

不僅如此,令他引以為豪的,還包括他發明的飼養桶。這種透明的塑膠桶分為三層,底層有三個洞,分別開設大、中、小洞口,在飼養桶下方,可以再飼養寵物或魚類。

他說,依照蟋蟀好鬥的天性,戰敗的蟋蟀會找洞鑽下,最後落敗者自然就會掉落最底層的洞口,落入爬蟲類或魚類的口中,這些爬蟲類或魚類,不必經由人工動手餵食,可以說是食物鏈的一環,也是另類的「物競天擇」。

隨著時代的進步及農藥的濫用,目前在鄉野間要找到野生蟋蟀十分困難,詹曜威感慨於許多小朋友,根本無法體驗童年鬥蟋蟀的樂趣,因此願意免費提供相關訊息及場地,希望與學校合作進行生態教學,不要讓小朋友將蟋蟀當成「小強」(蟑螂)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