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總理

一代反共領袖:邱吉爾(66)

邱吉爾直到戰後也仍然對張伯倫的態度大惑不解:“這次拒絕了美國的建議——事實上確是拒絕了,也就失去了用戰爭以外的方法使世界免於暴政的最後一點點機會。眼光短淺而且對歐洲局勢又不熟悉的張伯倫先生,竟然妄自尊大到如此程度,拒絕了從大西洋彼岸伸過來的援助之手。時至今日,看起來仍令人感到驚訝。

一個正直幹練的好心人,負責掌握國家命運和掌握依靠國家的一切人的命運,卻在這個事件中表現得毫無分寸,甚至連自衛的觀念也沒有,說起來實在可悲。即使到了現在,人們也很難設想出,當時究竟是什麼心理狀態使他採用那樣的外交姿態。”

導致艾登與張伯倫決裂的是與義大利會談問題。在義大利拒絕撤退在西班牙內戰中投入的5個師的所謂志願軍(其實是正規軍)的情況下,張伯倫同意了義大利提出的在羅馬舉行一般性會談的建議。而艾登表示強烈反對,他終於提出了辭職。張伯倫立即任命了和他觀點一致的哈利法克斯勳爵繼任外交大臣。

1938年2月20日深夜,就在艾登辭職後幾個小時內,邱吉爾得知了這令人黯然神傷的消息。在長期的接觸中,邱吉爾與艾登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反對德、意軸心國干涉西班牙內戰問題上,在針對義大利潛艇冒西班牙之名襲擊國際商船而決定建立國際海軍巡邏體制的尼翁會議問題上,只要艾登採取堅決的行動,邱吉爾在下院總是支持他的。

在邱吉爾看來,艾登是一個堅強的年輕人,“他代表英國民族的全部希望”,巍然屹立著頂住政府中的“一股毫無主見,動不動就屈服的潮流”。而現在他卻被迫辭職了。“我的心頓時沉了下來。一時間,我被失望的暗潮所淹沒。”在邱吉爾漫長的一生中,只有這一夜他被折磨得徹夜難眠,直到清晨,“我凝視著陽光慢慢地穿過窗戶,在我的心中看到了站在我前面的‘死神’的影像。”

邱吉爾從此之後再次成為政府的反對派。在艾登及其副手克蘭伯恩發表辭職演說時,邱吉爾“高聲喝采,聲音之大使他因車禍留下的傷疤在他紫紅色的臉龐上顯出深深的痕跡”。在議會進行表決時,邱吉爾也不再投政府的支持票,而採取了棄權的作法。至少有20位原來支持政府的議員與邱吉爾站在一起。在議會之外,邱吉爾得到了更廣泛的支持。

他在前一年參加了一個由知名人士組成的“保衛自由與和平中心”,還擔任了“新聯邦協會”的主席。現在這些團體更加活躍地開展活動,組織公眾集會。邱吉爾在這些集會上發表的演講中,反復提倡建立一個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組織。他還認為,在這個“大聯盟”的國際組織中,不僅應包括法國,也應該包括蘇聯在內,以共同抗擊日趨嚴重的來自德國的威脅。

希特勒1936年3月以少量兵力重行佔領萊茵蘭的輕易得手,使他的膽子和胃口都越來越大了。1936年7月,他命令德國參謀部擬定一旦時機成熟就佔領奧地利的“奧托計畫”。1937年6月,他又命令將這個計畫具體化。1938年2月,希特勒將奧地利總理許施尼格召到貝希特斯加登,脅迫他簽署了一個協定,內容包括任命奧地利納粹党頭目賽斯—英誇特為內政部長兼公安部長,大赦在押的納粹黨人並將該黨合併到政府創建的“保衛祖國協會”中去。3月11日,許施尼格被迫辭職。就在這一天,德軍開始實施蓄謀已久的“奧托計畫”,越過邊界迅速佔領了奧地利。這樣,德國就打開了通向捷克斯洛伐克的門戶,打通了向西南歐擴張的寬闊道路。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