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好評

陳彥玲:珍貴的禮物讓母親節熱情不褪

【大紀元5月15日訊】1870年6月2日,紐約的朱莉亞‧賀伊(Julia Ward Howe)為了抗議南北戰爭是「某個母親的兒子殺死另一個母親的兒子」,而舉辦了全美第一個母親節活動。後續推動者西維吉尼亞州的賈維斯 (Anna Reeves Javis)過世之後,由其女兒安娜歷經六年的努力,終於在1914年讓威爾遜總統頒布法令,確定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為全國的母親節。然而,安娜堅持不懈的動力,據說卻是根源於安娜與母親的一場爭吵。

安娜在母親過世前,一直都沒有機會跟母親道歉,她將懺悔的痛,化作行動,全心為母親節的法定地位而奔走。不過,她一番追思的精神,卻被母親節慶祝的儀式與鉅大的商機給湮沒於歷史的黃頁之中。現今的母親節在到來之前,四處可見的商業廣告,訴求的是賣出更多的產品,而家庭中的對話也多不離「要送媽媽什麼禮物」和「去哪家餐館吃飯」。似乎沒人記得,甚至可能完全不知道,在安娜去世前,她曾強烈的抗議:「這不是我當初倡議母親節的目的,我期望的是一個感性緬懷的日子,而不是一個利益滿足的時刻。」離母親節擁有法定地位近百年的今天,我們似乎也該還原它的原始精神:「化負面的情緒為正面的力量」與「忍苦不懈」。因此,我們更要用這珍貴的禮物來讓母親節的熱情持久不褪。

母親節是個提醒我們,好好回顧一年來親子之間關係的經營是否紮實的重要日子。不論孩子的年齡多大,在母親的面前永遠都是孩子。而隨著歲月的推移,孩子的人際空間擴大,兩代的價值觀也可能會因之加大了落差,如果缺乏良好的溝通技巧,負面的情緒也會隱藏在這些「代溝」的落差裡。長久以來,我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慣常說了許多的「不要」、「不可以」,或許這是一個好機會,讓我們將許多生活中發生磨擦時的負面情緒,回歸到正面的力量。親子養成以「微笑」作為每一天早上的見面禮。用「可以」取代「不可以」例如:「我相信你可以專心的吃飯」取代「吃飯不可以講話」……等等。而孩子則回歸倫理綱常上應有的位置,犯錯乃人之常情,國人自古就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從「原諒」的力量裡可以得到生命的新生,放下面子,彼此可以看見另一個心裡的春天呢!「化負面的情緒為正面的力量」,才是親子間時刻擁有的珍貴禮物。

「忍苦不懈」的實踐力,是年輕的一代最為人擔心的事情之一,吃不了苦,挫折忍受力很低。許多母親已經承受不了孩子的不能吃苦,年紀大了無法退休,是因為要幫孩子繳貸款、還卡債,還要處理離婚後照顧孫子的事情。當然,許多現象是累積出來的,孩子小時候物質生活不虞或者趕著時間表過日子,都會致使親子之間,很難有時間好好靜下心來看看周遭的自然天地,也難從淵遠流長的歷史中去汲取古人,能吃苦又堅持真理的不懈怠。母親節也是提醒世間的母親,學會放手,學會讓孩子能有機會吃苦的日子,畢竟「不經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忍苦不懈」也才能有更寬廣的人生道路。(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